18例肝癌破裂大出血的介入治疗
肝癌破裂大出血属临床较常见的急危重症,行介入治疗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风险较小。对本院三年来收治的18例肝癌破裂大出血患者行介入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讨论其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及介入治疗的价值。
1材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本院通过影像学方法(超声,CTMRI)诊断肝癌破裂出血18例,均行介入治疗,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其中男15例,女3例,年龄4165岁。根据出血的部位分为瘤内出血7例,肝包膜下出血3例,腹腔内出血8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肝区疼痛,低热,纳减等症状,其中6例5例腹腔内出血,1例肝包膜下出血出现早期休克症象,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心律>100次mi
,血压降低至10060mmHg左右尤其舒张压较平时降低超过20mmHg,精神萎靡,神志淡漠模糊等症状。18例体检均有肝区压痛及叩击痛,9例有不同程度的腹膜刺激体征,表现为右腹及全腹的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其中8例均为肝癌腹腔内出血,1例为肝包膜下出血。18例血常规HB79gdl出现轻中度失血性贫血。
12介入诊疗方法术中备好全血,有早期休克症状者给以紧急术中输血并心电监护。患者取仰卧位,采用Seldi
ger技术穿刺,行股动脉插管,选用5F肝管行腹腔干及肠系膜上动脉造影,确定出血动脉分支,明确出血部位及程度。决定手术单纯栓塞止血或止血同时肿瘤栓塞介入治疗。栓塞剂为明胶海绵颗粒,明胶海绵条,弹簧圈,超液化碘油。平阳霉素510mg与碘油混悬行肿瘤栓塞。化疗灌注留待下次介入治疗。
13术后处理及随访术后预防感染,输血纠正贫血,继续抗休克治疗,对症支持治疗。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出院后跟踪随访,1月后复查肝脏CT。
2结果
21DSA造影表现本组18例患者,DSA造影配合CT影像特征分为三型,瘤内出血型7例;肝包膜下出血型3例;腹腔内出血型8例;造影除见肿瘤染色外均可见轻重不等的造影剂外溢影像,出血部位不同造影剂外溢程度不同,腹腔内出血者造影剂外溢需仔细观察,瘤内出血及肝包膜下出血者血肿内造影剂外溢显影明显,部分患者肝动脉血管末梢收缩痉挛造影剂外溢较淡较缓慢需延时35mi
观察明确出血部位。
22介入治疗肝癌破裂出血以栓塞止血为主,根据破裂口大小及造影剂外溢程度决定栓塞剂的使用,同时根据影像特征进行肿瘤的栓塞治疗。本组18例肝癌出血患者行单纯弹簧圈栓塞1例,为腹腔内出血型,破裂口较大造影剂外溢明显。明胶海绵条颗粒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