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使AD减少,进而使就业和名义GDP减少,为漏出量。由于注入量和漏出量对于总需求,进而对于就业和GDP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而成为总需求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于这六个量的决定因素和决定机制,人们可以作出不同的分析和判断。宏观经济学家们因此划分为不同的派别,如凯恩斯学派、古典学派、货币学派、制度决定学派等。实际上,总需求这块木板本身又是由若干小板组成的。具体地说,是由C、I、G和XM组成的,既由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组成的。这几块小板也有个长短问题。例如,总需求的两个基本部分消费和投资,相互关系密切,一板过短,则短线制约不可避免。20033004年的中国经济,就受到“投资过度,消费不足”的困扰。从政府角度看,注入量和漏出量对就业和名义GDP的影响,决定了一国需求管理政策的内容和方式。需求管理政策是政府通过调节总需求来影响就业和GDP的政策。它分为紧缩政策和扩张政策两种。紧缩政策是政府通过鼓励漏出量、抑制注入量来减小总需求的政策。扩张政策是政府通过鼓励注入量、抑制漏出量来扩大总需求的政策。需求管理政策的一般应用方法是:设ASF为潜在的总供给,则在AD>ASF,出现通货膨胀时,用紧缩政策;而在AD<ASF,出现通货紧缩、萧条和失业时,用扩张政策。r
四、供给方面。决定一个社会产品总供给能力的因素有二:⑴、数量因素,即资源环境条件,或者说是资源禀赋;⑵、效率因素,即资源产出效率或全要素生产率。由此可以区分两种经济增长方式:以增加资源要素投入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或以提高资源的投入产出率为主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很明显,集约的方式优于粗放的方式,因为它可以用同量的资源生产出更大的产量。决定一国或一地区资源投入产出率的因素又有二:⑴、水平因素,包括劳动力素质、物质设备的技术含量和质量、生产的技术和组织管理水平等;⑵、制度文化因素,包括在经济中实际发生作用的产权、交易、竞争、分配等规则,和与之相关的资源配置方式,以及由历史和环境形成的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等。所有这些,都可用木桶原理来分析。举个例子。设一个社会生产中有三个部门:能源产业、原材料产业、加工业。这三个部门间有着密切联系。加工业需要原材料,加工过程需要以能源为动力,即是说,加工业需要能源产业和原材料产业的产品。能源产业的生产,需要加工业提供的设备。而原材料产业的生产,既需要加工业提供的设备,也需要能源产业提供的能源作为动力。这三个产业彼此间在产品的供求上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