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九十年代以来就业热点的变迁(zz)来源:杜剑的日志
总结的还是很不错的,读一遍很有感触,观念就是生产力啊80年代,外企开始进入中国,但当时至多只到代表处(在北京或者上海开个联络办公室而已)的层次,或者通过合资企业的隐蔽方式在中国设厂(例如电视机显像管厂)。这个层次上,外企本身吸纳不了多少人,至少吸纳不了多少大学生(生产线工人可以吸纳一些)。19921995年,中国的普通人(城市职工)的收入是美国的140150。(当时美国的普通人月收入20002500美元,中国的职工收入在300600元人民币不等,汇率1美元9人民币。同理,那时台湾的普通月薪大约折合4000元人民币,香港为15000人民币)90年代的中国,农民工的工资(300600元)比二线城市的干部更高,这才是为什么从90年代初起,中国沿海能够有那么多农民工的原因。如果再具体化一些,1988年,北京国企服务业薪资45元人民币,1993年,北京的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的干部收入是每月140元固定薪资,整个中央政府已经难以发出工资,大批人才流失。(这才有了王绍光先生的“增强中央政府财政”的重要论文,并从此逆转了80年代起干弱支强的格局,并为21世纪初起中国经济的全面起飞奠定了基础。)这个时候,外企开始在形象上大规模进入中国一线城市,并在大学生中留下印象。最早吃螃蟹的外企,当属龙安志牵线搭桥的联合利华它吃掉了沙市日化,后来又吃掉了中华牙膏等日用品牌。而此时,80年代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其中一个80年代早期的理想主义是发挥中国当时已经积累的科技实力建设中国的高科技产业的高校就业去向氛围也开始发生变化,外企逐渐成为首选,到了90年代末更是如此。
90年代末,21世纪初90年代末,朱执政时期,名牌高校如果走本专业道路,要么出国,要么国内的研
f究所、企业都在改制,新兴的民营、地方国有企业都还在酝酿中,如果要走就业的道路,谁最好?当然是外企。从21世纪初起,服务型外企,从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管理咨询公司、投资银行直到最后的外资大型私募股权公司、基金公司依次亮相,为北大清华学子所追捧。最早进入中国一流高校学子耳朵的名字是四大会计事务所(在2001年安然破产之前加上安达信,是“五大”),这不是偶然的。当时中国的国家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