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在语文教学中,应该着重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习惯呢?我从以下九个方面进行论述:预习、查字典、听讲、独立思考、敢于提问发言、诵读摘抄习惯、复习习惯、课外阅读摘录习惯和观察思考勤于练笔的习惯。【关键词】培养语文良好学习习惯一、良好的预习课文的习惯在语文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每篇课文都要做好课前预习。但许多学生却不知预习是怎么回事,甚至认为预习不是作业可以不做或敷衍对待,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语文学习中的误区。作为教师,得教给学生如何预习、怎样预习的正确方法。首先,让学生认真读一遍课文,用铅笔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文中的生字、多音字、词语及重点语段,并将查出的字、词的含义及自己领悟的重点语段的内涵有个基本轮廓或最大可能地理解。其次,让学生诵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层次,把握文章中心及写法特点。即便有学生在理解与把握上有差错,教师再一讲解就容易理解或纠正原先理解与把握上的欠缺所在了,长此以往,慢慢就形成了正确的思维了。再次,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及作者,以帮助把握文章主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知人论世”。二、查字典的习惯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无论什么人都应该把字典作为终身伴侣,以便随时解决语言文字上的疑难。”它形象地论述了字、词典等工具书在学习乃至人的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字、词典等工具书在语文学习中尤为重要,它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语文教学中冷僻字、词的辨析能力。然而,在实际学习中,有些学生往往不注重使用字、词典,把它当作一种摆设,因而字典难以在学生的学习中发挥其作用。三、好的听讲习惯课堂听讲,要求学生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并做到耳听、目视、心思三者有机并高度紧凑地结合。也就是说要求学生在认真听讲的同时认真领会教师所讲解的内容,用心专一,思想不开小差,并做好笔记;又要求学生认真看书,同时注意教师的每一种表情、每一个动作,以及教师在课堂上的每一种演示。如此,对理解课文关键性语句以及重点内容有较大的帮助作用。四、独立思考的习惯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意思是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可见思之重要。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就是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动脑筋,多思考问题。力求有所发现、有所突破。多思考能将所学知识连点成线,串线为面,合面成体,构成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