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业主的风险全部转嫁给了承包商,包括雨季计算公式、料场情况、征地情况。中方公司在招投标前期做的工作不够充分,对招标文件的熟悉和研究不够深入,现场考察也未能做好,对项目风险的认识不足,低估了项目的难度和复杂性,对可能造成工期严重延误的风险并未做出有效的预测和预防,造成了投标失误,给项目的最终失败埋下了隐患。随着项目的实施,该承包商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项目的进展,但由于前期的风险识别和分析不足以及一些客观原因,这一系列措施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特别是由于合同条款先天就对中方承包商极其不利,造成了中方索赔工作成效甚微。另外,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由于中方内部管理不善,野蛮使用设备,没有建立质量管理、保证体系,现场人员素质不能满足项目的需要,现场的组织管理沿用国内模式,不适合该国的实际情况,对项目质量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一切都造
f成项目进度仍然严重滞后,成本大大超支,工程质量也不如意。该项目由某央企工程公司和某省工程公司双方五五出资参与合作,项目组主要由该省公司人员组成。项目初期,设备、人员配置不到位,部分设备选型错误,中方人员低估了项目的复杂性和难度,当项目出现问题时又过于强调客观理由。现场人员素质不能满足项目的需要,现场的组织管理沿用国内模式。在一个以道路施工为主的工程项目中,道路工程师却严重不足甚至缺位,所造成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在项目实施的四年间,中方竞三次调换办事处总经理和现场项目经理。在项目的后期,由于项目举步维艰,加上业主启动了惩罚程序,这对原本亏损巨大的该项目雪上加霜,项目组也未采取积极措施稳定军心。
案例2:1995年中国商品房的积压:
据国家统计局资料,到1995年6月30日,全国已竣工尚未出售的空置商品房面积达4236万平方米,如按1995年商品房售价计算,相当于占用资金687亿人民币。在这样一个天文数字后面,是无数破产或濒临破产、债务累累的房地产公司,是一个无比巨大的三角债链。谈到1995年的商品房积压,一些人认为是由于国家当时所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造成的结果,是受整个市场经济不景气的影响,而不是投资失误所致。实际上,对经济形势和相应的投资计划,正是投资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1992到1993年是中国经济最热、固定资产投资幅度最大,也是房地产投资最热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大批房地产商看中房地产的高额回报,一哄而上,纷纷投资房地产。尽管所有这些房地产项目都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