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计划和年度活动计划。3、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通过开展学校管理案例研讨、课题研究、在线研讨和经验交流等活动,提高工作室组成成员参与学校管理的水平,提升综合能力,提高工作室效能。⑴确立结合教育教学及管理实际,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研究项目。⑵改善或解决困扰学校发展的重点、难点或热点问题,出1~2项有指导意义的实践成果。⑶主持人每年举办教育管理培训专项讲座一次以上,公开发表1篇及以上教科研论文,每学期至少读一本书,对每位学员所在学校进行1次现场诊断与指导,周期内完成课题研究和总结报告各1份。⑷工作室成员的管理能力要有明显的提升,在学校管理和科研等方面都能有所突破。每位成员每学期至少读一本书,周期内完成“四个”任务:做一项课题研究,做一项专项调查,公开发表一篇论文,完成1份个人成长报告。4、健全工作室会议制度。
f⑴每学期召开一次工作室计划会议,讨论本学期工作室计划,确定工作室成员的阶段工作目标、工作室的教育科研课题及专题讲座等内容。
⑵每学期召开一次工作室总结会议,安排本学期需展示的成果内容及形式,分享成功的经验、探讨存在的问题。
⑶根据工作室计划,每学期至少安排二次阶段性工作情况汇报会议,督促检查研究内容实施情况,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难点。
5、完善工作室的培训制度。⑴采用导师培养制度,主持人为工作室其他成员的导师。⑵主持人为成员制定具体的进步计划,安排培训过程,并与工作室每个成员签订协议书。⑶工作室成员必须认真参与到计划中来,完成工作室的学习、研究任务,并有相应的成果显现,努力实现培养计划所确定的目标。6、建立工作室的考核制度。⑴工作室主持人主要由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考核。工作室成员由主持人考核,主要从思想品德、理论提高、管理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研究能力、参与态度等方面考察是否达到培养目标,考核不合格者则调整出校长工作室并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⑵对上级规定工作室主持人和成员在两年周期内必须完成的硬件指标实行考核。7、建立工作室网站,通过网站发表见解,展现工作室成果,并与其它校长工作室进行交流、沟通。
f8、对工作室组成成员及助理进行工作分工,全体成员协同做好工作室的工作。
9、建立工作室的档案管理制度。⑴建立工作室档案制度,并由工作室兼职助理管理。⑵工作室、工作室主持人及成员的计划、总结、报告、论文、讲座、课题研究成果等材料及时收集、归档、存档,为个人成长和工作室的发展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