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以问题为中心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大望学校陈志群
摘要:阐述“以问题为中心”的数学课堂教学的理论依据、目标特征、流程以及具体的实施策略。着重探讨了“以问题为中心”,如何组织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小组合作交流达到解决问题之目的,引导学生自主建立自己的认知结构。关键词:以问题为中心课堂教学模式解决问题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以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受到了无情的冲击。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探究“以问题为中心”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其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以问题为中心”的数学课堂教学的理论依据1、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看。在“教”与“学”的这对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学生的“学”,即学习者的内因起主导的作用,这是学习行为变化的依据。而引起学生学习行为变化的起点在于在学习的过程中有“问题”,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问题是是思维的起点,问题是思维的心脏,教学过程如果忽视问题意识的培养,忽视学生的学习沿着“问题”去展开思维的翅膀,也就忽略了教与学矛盾的主要方面。2、从现代数学观看。把数学学习视为人类的一种动态的创造性活动,其主要表现为一种探索活动,它包括“尝试——探索——改进”的动态过程,新的课程标准正是基于这样的观点,主张学生的数学活动“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对数学的思维是在意识到数学问题的存在时而启动的,这个启动,即学生探索发现、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批评性接受的开始。3、从现代心理学构建主义的学习观看。视学习为学习者自己的方式,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故十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既强调从情境中去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又重视自主探索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中去发现新的问题。二、“以问题为中心”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的“问题意识”及“行为表现”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感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问题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将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不断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所以可以说,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
f被动的。在数学活动中,只有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