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登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二、教学方法:1朗读吟诵。3加强背诵。三、教学时间:一课时四、教学内容:2情景再现。4对比阅读。
(一)原文朗读(配套录音)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朗诵提示:读诗的基本方法】(1)理性地把握语调、表情、动作(2)注重运用形象的语言描述(感性的表现)音乐(烘托)
(二)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
f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三)内容分析1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风、天、猿啸、渚、沙、鸟急、高、哀、清、白、飞
每一种景物都夹杂在这特定的环境下富有特别的意义。既有耳闻又有有目见,使人感到“悲哀”。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这些景物给人造成什么感觉?急风冷(心灵的)高天人渺小、孤单哀猿悲凉飞鸟一只孤独痛苦的鸟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朗读指导:风天急:要读得很凄寒,似乎在牙齿间颤抖着读出这两个字;高: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冲上去,描绘得很辽远,但内心很孤单渺小;
猿啸哀:要有欲哭的调子;鸟飞回:要想,我杜甫孤独漂泊,远离家乡,我多么想回家呀,我已是晚年了,我还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吗?2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两句写了哪两种景,它可能引发诗人怎样的情思?这两句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f落木长江
生命的晚秋历史长河永不停息
短暂与无穷进行对比、衬托,既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