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母亲社会性别的思考
王凤仙
【专题名称】妇女研究专题名称】【专题号】D423【复印期号】2000年02期复印期号】杭州200099~【原文出处】《浙江学刊》杭州2000年02期第99~102页原文出处】《年生,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作者简介】王凤仙,女,1960年生,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作者简介】王凤仙,100101)100101)内容提要】在传统话语中,母亲指有德妇女,与伟大、善良、牺牲、慈爱相连;【内容提要】在传统话语中,母亲指有德妇女,与伟大、善良、牺牲、慈爱相连;女人是小的、弱的、可被轻贱的、可生灾祸的,与色相连。母亲与女人通过“尊母”小的、弱的、可被轻贱的、可生灾祸的,与色相连。母亲与女人通过“尊母”小女人”的表达方式被分离了,这种分离是创建女性话语的最大困难。与“小女人”的表达方式被分离了,这种分离是创建女性话语的最大困难。【关键词】母亲女人社会性别女性话语
有研究者注意到,在中国历史上,母亲曾拥有权力。如,杜芳琴教授(1996)对中国历代女主和女主政治的研究,又如玛杰里伍尔芙(MargeryWolf1972)对台湾农村妇女与家庭的研究。前者指出,在2300年的封建社会中,女主统治或女主参与统治的约600年,但母后执政并不是妇女社会地位高的标志;后者提出了“子宫家庭”(uteri
efamily)概念,认为妇女通过生育特别是生儿子从而取得了在父权制家庭中的母亲权力,这种权力巧妙地挑战了男性统治,同时也巩固了男性统治的传统。这些研究提示了“母亲”与“妇女”在历史上被分离的迹象。中国现代作家林语堂意识到了母亲权力,但他因母亲的权力而否认女人受压迫。《中他在国人》一书中说:“人们对中国人的生活了解越多,越会发现所谓的妇女的压迫是西方人的看法,似乎并不是仔细观察研究中国人生活之后得出的结论。这个批评肯定不适用于中国的母亲这个家庭的最高主宰。”林语堂把母亲拥有的地位和权力当成了女人的地位和权力,这是人们常见的一种混淆,乃至是一种有意把“母亲”和“女人”混为一谈的混淆。实际上,主流话语一直竭力分离“母亲”和“女人”,如果我们不首先认清这种分离,就很难识别那种有意的混淆。本文尝试分析主流话语对“母亲”和“女人”所做的分离,这一分析基于社会性别概念,目的在于指出:母亲是被社会性别话语制造的。一这里,首先要提及“妇女”概念。李小江(1997)认为,不同的意识形态为我们思考女人提供了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