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盐城内河航道状况看目前内河航道建设
内河水运是国民经济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绿色环保、循环经济的运输方式。航道是承载水运发展的物质藏体,是公益性基础设施。一般而言,在航道等级、尺度确定后,影响航道通航条件的主要因素是航道设施及航道维护、船舶船型、河道设施建设标准等。河道和航闸等部门服务水平和服务方式的现代化、航道及航道设施及与通航有关设施的规划、建设、设置、维护,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通航安全要求。本文试图以盐城内河航道为例,结合有关法律法规、规范和技术标准,来分析影响航道通航条件的若干因素。
1
盐城内河航道状况
地处江淮平原东部、苏北沿海中部的盐城东临黄海、西连淮扬、南与南通市、泰州市毗邻、北与连云港隔灌河相望,处于沿海、沿江经济带和苏北运河经济交叉辐射区内。该区域内水系发达,航道纵横密布,还有许多湖泊,径流量十分丰富。优越的水运资源和通江达海的航道网络,强有力地推进着沿海经济向纵深发展。第二次全国内河航道普查结果显示,盐城市航道总里程为450444公里,其中,等级航道41条,共计151991公里;等级外航道287条,共计298453公里;航道密度为029公里/平方公里,占江苏省航道总里程的1849%。基本形成了3001000吨级船舶走干线航道、100200吨级船舶走干线航道且能够与铁路、公路、海港直接相互转运的格局。据2009年盐城市航道养护规费统计显示,盐城市全社会拥有运输船舶18944艘,达201万总吨位;水运完成货运量5152吨,是公路的145倍;货物周转量88亿吨公里,是公路的5倍。另外,盐城市海岸线长582公里,占江苏省海岸线总长度的56%;沿海滩涂面积680多万亩,占全省沿海滩涂面积的七分之一,而且,每年还以34公顷的成陆速度向外淤和,是江苏省最大后备土地资源。在这里,拥有较为优越的海港资源,现有陈家港等沿海港口,拥有5000吨级和10000吨级泊位12个。其北距连云港仅30海里,南距上海约300海里,东至日本、韩国也只有400海里左右,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海上运输条件得天独厚。“十一五”期间,盐城实际利用外资76亿美元,自营进出口总额平均递增138%,是全国内河航运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在公路、铁路等运输方式迅速发展的同时,内河水运仍然在能源、原材料等大宗物资的运输上占据重要地位,极大地缓解了陆路运输压力,降低了综合运输成本,为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支撑作用。尽管如此,人们对于内河航运的重要地位并非总是坚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