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把握课堂高效的根基。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由此看来,语文教学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的和谐统一体,是工具与人文互动的关系。牢固确立三维目标的意识,为每一节课制订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这是提升教学高效的前提。具体而言,一篇课文,应该教给学生什么“语文知识”,发展学生什么“语文能力”,培养学生什么“情感态度”应该是明确的,而且必须明确。而且,现在我们重新审视作为语文课程目标主要载体的语文教材,其知识体系和人文价值体系仍然明显的落后于时代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为目标定位模糊,即“知识能力目标的模糊”和“人文教育目标的模糊”。这也就导致了实际语文教学中“知识能力目标”的随意和繁复,“人文教育目标”的滞后和混乱,从而导致语文教学效率的低下。幸好我们现在正在开展这一课题研究,相信能给广大语文教师指明前进的方向。具体适宜的教学内容是课堂高效的命脉。二、具体适宜的教学内容是课堂高效的命脉。“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王荣生教授说:“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是要有适宜的语文教学内容。”语文课堂上,“适宜的教学内容”是课堂成功的基石,课堂的教学艺术则是
f“催化剂”。从表面上看来,语文教学的内容已被编者早已确定,但实质上却是,任何一篇文章的“可教点”都很多,如何筛选适宜的教学内容,就有如沙中淘金、蚌中取珠一样。什么叫适宜的语文教学内容呢?王荣生教授这样认为,教学内容是对“教什么”的回答,从学生的角度也就是“学什么”。适宜的教学内容涉及一系列的问题,最起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要有意识,即知道自己在教什么,并且知道自己为什么教这些内容;二是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要相对集中,从而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基于此,那些能够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能够启迪学生思想,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知识点,都可以成为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那么,语文教学内容如何“建构”呢?如何通过筛选适宜的教学内容,并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深化改造,成为真正适宜学生的、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呢?建构教学内容过程中,要遵循“生本”的原则。学生需要什么,我们便教什么。以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使所建构的教学内容成为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和精神品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