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集群融资创新与“鸟巢模式中小企业集群融资创新与鸟巢模式”鸟巢模式
陈晓红吴小瑾彭佳《财经》网络版20071023
□陈晓红吴小瑾彭佳文
随着集群规模的扩大和产业分工的升级,正规金融成为集群中小企业的必然选择。湖南省汨罗市再生资源产业集群融资信用联合体的案例,分析了运用信用合作组织开展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可行性及其特征
集群融资模式的演进从世界范围看,当前各国中小企业的发展都呈现出明显的集群化趋势。在这些集群区域内,除少数大型核心企业,绝大部分都是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围绕某种产品形成分工网络,彼此间的关联度随产业的发展而逐渐加强。众所周知,融资难问题始终是制约中小企业成长的关键因素,但同传统中小企业相比,集群内的中小企业融资具有不同的特征。现有的研究表明,在当前我国金融抑制严重的条件下,集群内中小企业表现出如此强劲的生命力,背后必有金融的巨大推动力。集群内中小企业具有融资优势已得到大量学者的证实。但是,目前学术界对集群中小企业融资优势的讨论主要集中在非正规金融方面,认为集群范围内以亲缘、乡缘、地缘为信用基础,促进了集群非正规金融市场的发展。而在国家正规金融供给不足的条件下,非正规金融作为一种有效的替代,有力地推动了集群内中小企业的迅速发展。据对浙江、广东等地产业集群的调查显示,在中小企业创办资金来源中,亲友借贷和自我积累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约占资金来源的50%60%;来源于民间借贷等非正规金融机构的资金,则占总资金规模的30%;而来源于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的资金,只占很小的比例。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种基于非正式社交网络的非正规金融,对集群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撑作用是有限的。在产业集群发展的初期,分工不明显,集群内中小企业主要为同质企业,
f相互间结网效应小。随着产业的发展和分工的不断细化,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网络效应逐渐显现,相互之间的关系由以亲缘地缘为主向以产业分工合作为基础演变,小范围、低频次的交易扩展为大范围、密集的交易。市场的深化与非正式社交网络的封闭性和排他性相互抵触,使得非正规金融难以满足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对浙江温州产业集群调查,非正规金融的比重已逐年下降,来自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则逐年上升。因此,尽管非正规金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集群内中小企业融资的不足;但产业集群的发展,迫切需要进一步突破非正式融资制度安排的局限,扩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