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进展一关键词:脑出血部病理生理脑出血(ICH)系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出血。ICH后引起机体和脑组织局部一系列病理性反应,其中最重要的是脑内血肿、血肿分解产物和脑组织直接损伤释放出的血管活性物质所致的脑水肿、局部脑血流量、凝血纤溶系统变化及颅内压增高等。这些变化严重影响脑出血的预后,对其进行病理生理方面的探讨是十分必要的。1对脑内血肿病理作用的重新认识以往认为,活动性脑出血多是一次性的,很少持续1h以上。近年来,CT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发现起病1h后出血仍可继续。Brott等〔1〕报道,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103例中,至少有38%的患者在病后24h内血肿扩大,多数再出血患者于3~4h内病情加重。Kazui等〔2〕研究发现:(1)血肿扩大的发生率在超急性期最高,但也可偶见于发病6h后;(2)发病24~48h行第1次CT扫描的患者,无血肿扩大。亦有在病后2~14d内病情加重系血肿扩大的报道〔3〕。因此,脑出血患者于发病后仍有继续出血危险。多数血肿扩大发生在病后24h内。血肿扩大多与病情加重有关,但约13血肿扩大患者病情稳定,而46%病情加重患者没有血肿扩大。脑水肿、脑积水和脑室扩大及器官功能衰竭、感染、水电解质失衡、血压异常、及营养不良等系统紊乱亦可导致病情加重。血肿继续扩大多发生于年龄较轻、病变部位深、高血压未能控制、急骤过度脱水治疗及病前服用阿司匹林或其他抗血小板药物等情况。血肿扩大部位多在丘脑、壳核或脑干,且易继发脑室出血。脑出血后,除血肿本身的占位性损害外,尚有周围脑组织血液循环障碍、代谢紊乱如酸中毒、血管运动麻痹、血脑屏障受损及血液分解产物释放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对脑组织的损害。有学者用50μl微气囊充胀模型研究单独占位效应引起的缺血性改变,发现远隔区的缺血性损害明显少于注入同等血量的脑出血模型。血浆中的白蛋白、细胞膜性成分裂解及细胞内释放的大分子物质可经组织间隙向脑组织渗透,参与脑水肿形成;血浆及细胞中的血管活性物质顺着压力梯度可向脑组织弥散,引起血管痉挛、血管扩张或血管通透性改变;来源于血肿外的一些血管活性物质如组胺、5羟色胺、激肽、缓激肽、花生四烯酸及其代谢产物增多,亦可加重脑组织损害。红细胞外渗破坏,血红蛋白分解释放出铁离子和血红素,可诱导产生大量的自由基;神经细胞内含大量溶酶体,溶酶体膜被氧自由基破坏后,各种水解酶释放至胞浆中,使神经细胞进一步损伤或坏死。血管内皮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