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初探【内容摘要】:国际贸易实务是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必修课程,在专业中担任着着重要的角色,它关系到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但由于有些院校在该课程教学上存在某些不足,使它的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本文针对此问题结合我院国际商务专业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提出几点看法。【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实践性应用性
国际贸易实务作为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课程,它主要研究商品交换的具体过程,是一门具有涉外性特点、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学生能否学通这门课程、熟悉整个外贸业务流程,并能很好的运用国际贸易实务知识操作具体进出口业务,成为动手能力强、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外贸人才,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一、目前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所选教材版本陈旧,教学内容滞后一些高职院校所选教材还是老版本,教学内容滞后,不能适应形势的变化,难以满足外贸实践的需要。例如,对于贸易术语的含义,很多版本的教材都是按照《INCOTERMS2000》进行解释的。为适应国际贸易实践中发生的变化,国际商会对《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进行了修订,新版本《INCOTERMS2010》于2011年1月1日实施。与2000年版本相比,新通则中的贸易术语由13种调整为11种,DAT
f和DAP指定目的地和指定地点交货,取代了DAF,DES,DEQ和DDU;分类上,按适合运输方式的不同,分为两大类。条款上也有内容的延伸。由于教师过度依赖于所选教材,无法将内容的新变化传递给学生,从而影响到学生对后续外贸工作的操作。
2、缺乏“双师型”专业教师,实践性教学薄弱国际贸易实务在本质上是一门实践科学该课程的教学必须与实践结合。然而由于一些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教师大多是从高校毕业直接进入学校任教,缺乏外贸工作经验。因此,教学中仍以理论讲授为主,从书本到书本,忽视教学内容本身的时效性和操作性,对学生在应用性比较强的审核和修改信用证填制各种单证等方面缺乏实践性训练。与此同时,国际贸易专业用于实践的硬件设施薄弱。例如,没有建立专门的国际贸易实训室,也没有校外实训基地。这样就很难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外贸实践活动中,体验和操作外贸业务全过程,掌握外贸技能,从而动手能力差,使学生在就业中就无法体现出专业特色和就业优势。3、对教学重点的把握缺乏科学的思路一些高职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