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行千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亳州二中20182019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36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
现代的思想家们常常说,语言文字建构了人们意识中的世界,可以呈现一个民族深
层的思维和意识结构。那么从汉字中,我们能够看到什么呢?
汉字是现在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以象形为基础的文字,是由图画抽象、规范、滋
生而成的。古代的汉字表明,古人不习惯于抽象而习惯于具象,比如“牛”,各种字形始
终突出地显现着牛正面的头部和对称的双角,又如食物,“米”“稻”“禾”“黍”等等,但
并没有一个总的类名,如庄稼、粮食之类。反过来看,汉字的这种象形性也对中国人的思想
世界产生极大影响,使中国人的思想世界始终不曾与事实世界的具体形象分离,思维中的运算、
推理、判断始终不是一套纯粹而抽象的符号。
汉字的衍生和分类也显示了古代中国人关于世界的知识和对世界的感知方式。汉字
的衍生是一个树形滋生的过程,以造字时代独立产生的象形“初文”(章太炎语)为根,通
过会意、指事、形声等几种造字的方法,滋蘖出“字”。从每个“初文”中产生的与它意
义相关的一批字,在后来被视为同属于某一个“部首”,它们所表示的现象或事物,在古人看
来就是事实世界的一个“类”。这种分类方式与近代西方有所不同,古代中国人特别注意一个
现象、一个事物可以感知的表象,以此作为分类的依据。因此那些以类相从的字,无论以什
么“初文”为义符,“初文”的象征性总是使这个字与原初的形象有联系,使人们一看就可
以体会它的大体意思。这种归类的思路,以事物可以感知的特征为依据,通过感觉与联想,
甚至隐喻的方式进行系联。例如“木”作为“初文”,是植物的抽象名称,那么以“木”为
义符的字应该都表示树木,如梅、李、桃、桂等等,但实际上,“木”这一类名的范围却远
远超出了树木,它可以是树木的一部分,如
“本”“末”,可以是与树木有关的某些性质与特征,如“柔”“枯”,还可以是与树木
并不直接相关,却可以从树木引申的其他现象,如“杲”(日在木上,明也)、“杳”
(日在木下,冥也).再如“彳”字,本来是象形的通衢大道,殷商时代的卜辞中,不少
字就与它有关,而“役”字,在甲骨文中本不从“彳”,但当它在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