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因为这是有益无损的。”4这两份电报曝出的张学良入党之谜,立即引起了史学界的高度关注和学术争鸣。肯定者有之,否定者亦有之,真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有位在海内外颇有影响的历史学者认为,共产国际8月15日的政治指示电已经明确否“定了中共中央关于希望吸收张学良入党的提议”,5因此,“无论如何都得不出张学良已经被发展入党的结论”。6笔者认为,这其实是他忽视了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及其它一切与此相关的一系列证据链的结果。如果我们将这两份电报前后仔细对照起来看,就不难发现以下三点:一是中共中央已经对接受张学良入党问题表明了态度作出了决定,认为“这是有益无损的”;二是中共中央只
1
f是将这个决定对共产国际进行了“通知”,而不是向共产国际进行“请示”;三是共产国际只是对中共接受张学良入党问题感到特别“不安”,而不是明确表示“不准”。我们从中怎么也看不出共产国际指示电“已经明确否定了中共中央关于希望吸收张学良入党的提议”。大家都知道,1935年1月遵义会议以后,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已经是一个成熟的党,不再象幼年的党那样对共产国际指示唯唯诺诺、惟命是从,也不再象幼年的党那样看莫斯科脸色行事、唯莫斯科马首是瞻,而是开始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党内的各种问题。正如这位学者自己所言:“对张学良和东北军,毛泽东显然并不在意共产国际关于必须保持阶级警惕性的告诫,仍旧给予他们高度重视和信任。”7种种迹象表明,张闻天在向共产国际发出这份电报的时候,中共中央已经用“先斩后奏”的办法接受了张学良入党最确凿的证据是张学良本人于1936年7月3日写给周恩来的亲笔信函,这是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张学良写给中共领袖的唯一的亲笔函。信的原文如下:“恩来同志:弟此间必须准备整理,须六个月功夫。如时机迫切,那就例外了。贵我两方,屡生误会,必须互谅互让而调整之。外间情况等等,嘱刘同志(即刘鼎引者注)面达。特此敬祝努力并乞代问候诸同志为盼弟张学良启尔后用李毅”8在这封信中,张学良一连用了三个“同志”“恩来同志”“刘同志”“诸同志”:、、,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其内心深处抑制不住的政治新生、政治新婚的喜悦溢于言表、跃然纸上!也许有人会说,这封信只能表明张学良要求入党心切,“剃头挑子一头热”,因而自作多情地称中共诸君为“同志”。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是不能成立的。事实上,中共要人在给张的回信中同样亲热地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