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教师
1
f在教学方式上有根本性的突破,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变课本为学本,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设计上,我力求突出以下几点:
1、主体观。把语文课当作学生学习、发展语言的实践活动,强调学生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挥。
2、本体观。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本,强调兴趣、需要、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3、开放观。语文课的形式、内容、过程不拘一格,推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观点,强调课内阅读向课外的延伸。课前准备:(1)师生收集有关这首诗的资料。
(2)网页制作,图片、音乐、多媒体课件。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会本课生字,理解“识”,“缘”,“真面目”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默写本诗。
2、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如何让学生解读诗歌。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教学重点: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教学难点: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教具准备:网页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却十分丰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苏轼的《题西林壁》。(二)学生介绍苏轼1、有关苏轼的自然情况及写作风格。2、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庐山的有关情况。通过交流,达到了学习资源优化组合。同时课内外有机结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体现了大语文观下的语文教学。分丰富,读起来还琅琅上口,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三)初读课文,感知美师:通过汇报资料,相信你们对作者苏轼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么他写的这首《题西林壁》,距今已有920年了,为什么仍被历代的人们所喜爱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1、学生自由反复读古诗。说说诗中的庐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学生读后谈感受,初步感知庐山的美。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读书,让学生在反复感受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走近庐山,感知庐山的美。(四)分组自学,理解美1、根据我们以前学习古诗的经验,大家说说我们该怎样学习这首诗呢?(学生说出学习方法,课件出示:读诗句解诗意悟诗情入诗境)
2
f2、分组合作,引导学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