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粗放式经济增长在目前的形势下已经越来越不适应了,而这种不适应不仅涉及到经济增长方式或者经济发展方式是否应该转变的问题,更为突出的问题是,如果不实现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国的未来的经济发展会面临很大的困难,甚至会出现更大的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结果。二、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探索的历程在新中国成立后的60年经济发展经历中,加快经济增长始终是中国面临的一个主要课题。期间虽然有些政治路线斗争的干扰,但是,中国人近百年因落后而挨打的记忆,成为赶超和加快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因此,谋求经济增长几乎贯穿了新中国发展的各个阶段,当然,各个阶段选择的经济增长方式有些不同。(一)19491978年: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从建国初期一直到改革开放,中国在实现经济增长的道路上基本采取的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这种选择一是受技术约束而不得不作出的。中国长期的闭关锁国不仅是中国丧失了发生工业革命的机会,特别是因此拉开了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技术差距。这带来的直接结果是中国在100年间受尽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欺凌。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具有的现代工业的比重只有79,许多工业品都冠以一个“洋”字。这样的技术水平决定了新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只能走粗放之路。二是从增长的难易程度进行的。新中国成立时的经济基础非常薄弱,经济发展的起点也非常低。在这样的形势下,最容易实施的经济增长方式就是粗放型经济增长。因为相对于技术来说,当时的中国经济增长所需要的生产要素中,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自然资源也可以说是“地大物博”,因此,所选择的只能是以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来实现经济增长。三是受产业结构影响作出的。建国之初,中国的产业结构处于较低的水平,第一产业占70,因此,还属于典型的农业国。第三产业很不发达,特别是为生产服务的第三产业更是落后。在这样的产业结构下实现经济增长只能是粗放的。30年的粗放的经济增长,虽然使中国的经济面貌发生的较大的变化,不仅建起了一个相对的完整的工业体系,而且年均经济增长也超过的6,但是为此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一些没有按照经济规律办事的做法,使得经济增长付出的资源环境的代价非常高。(二)1978年: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120世纪80年代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革开放以后,在初期的拨乱反正时,就强调要扭转“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企业管理混乱、经济效益低下的局面。1979年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