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取向的变化及贸易格局的变动
2003年,中国的对外贸易出现了一些新的迹象,可能预示着中国未来的对外贸易格局会形成一个大三角关系,其中中国与欧美有顺差,但与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有逆差。这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落实入世的承诺,不断扩大开放并修改国内有关法律法规有关,也与中国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取向的变化有关。一方面,中国在国际经济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推动了多边经济贸易合作和区域经济贸易合作的发展;另一方面,中国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商直接投资,不仅成为国际生产转移的目的地,而且成为这种转移的推动力量。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取向的变化影响着贸易格局变动趋势。一中国入世以来外贸政策取向的变化中国在加入WTO以前,主要利用APEC以及双边机制展开对外经济和贸易合作。加入WTO使中国能够在全球多边贸易体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参与谈判和规则的制定。例如,在坎昆会议上,中国就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起为争取发展中国家更公平的贸易条件而做出了努力。但是我们看到,由于发达国家不愿意做出实质性的让步,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难以解决。在WTO现有的机制框架内每一成员一票,全体一致通过等,当成员数达到140多个以后,多边贸易谈判的成本急剧增加,在任何问题上要达成一致都相当困难,因此,WTO范围内的谈判进展缓慢。很大程度上由于这一原因,WTO成立以后反而出现了更多的区域化多边贸易安排。近年来,特别是加入WTO以后,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取向也顺应了这种变化趋势,在积极参与WTO事务的同时,更加积极地参与区域性的金融、贸易和经济合作。第一,在东亚金融危机发生以后,中国坚持了人民币不贬值,稳定了亚洲的金融局势。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区域金融合作,包括马尼拉框架小组、亚洲增长与复苏倡议等,其中最重要、也最有实质性成果的一个合作项目可能就是2000年5月在泰国清迈达成的《清迈协定》。中国与日本、韩国一起,积极参与了这个协定,提供了资金,使受到危机冲击的国家经济和贸易能够较快地恢复。第二,中国积极参与了东盟与中国、日本、韩国103的合作机制。目前虽然还处于领导人会谈的阶段,不是一个正式的组织,但它为东亚各国之间的沟通,以及一些具体合作项目的落实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机制。比如《清迈协定》就是其结果之一。在“103”之后,中国又加强了与东盟的合作,形成了“101”的合作机制,并在此基础上于2002年11月与东盟签订了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框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