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童年》【走进作者】高尔基(1868~1936)是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列宁称他是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高尔基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可夫,1868年3月28日生于俄国中部诺夫戈罗德的一个木工家庭。4岁丧父,后来寄居在外祖父家。这是一个典型的小市民家庭。高尔基从小就受到苦难生活的折磨,他只读过两年小学,10岁走入社会。在社会的底层,他当过学徒,捡过破烂,做过跑堂的、看门的、搬运工人和面包师傅。1884年他来到喀山,想进大学,但贫民窟成了他的“社会大学”。底层的生活使他亲身体会到人民的痛苦,看到社会的丑恶。这是他接触过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读过《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著作。高尔基憎恨丑恶的现实,同情人民疾苦,但他还弄不清楚如何变革现实生活,曾经有过苦闷和彷徨。这是他正努力探索革命的道路。1892年,在《高加索报》上用高尔基的笔名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马卡尔楚德拉》,从此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高尔基早期的创作反映了劳动人民反抗沙皇统治、渴望自由解放的革命激情。其中,浪漫主义创作占重要地位》尔继而老婆子。1895年写的《伊则吉尔老婆子》和《鹰之歌》是出色的作品。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俄国农场破产,工厂倒闭,大批失业人群找不到正当职业,终于沦落为流浪汉。高尔基本人就长期生活在他们当中。高尔基发现流浪汉是一些不平常的人,在他们身上有不少好的品质,远远高出因循守旧、只追求庸俗生活的小市民。因此,他不少的现实主义作品写的都是关于流浪汉的题材。《切尔卡什》(1985)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篇1901年高尔基在彼得堡积极参加群众的革命活动。目睹沙皇政府的种种暴行,作家感到无比的愤慨,在彼得堡文艺工作者反对沙皇的抗议书上签了名,支持工农革命的革命斗争。当时高尔基已经预感到革命风暴即将到来,于是他为《生活》杂志写了充满革命激情的短篇《春的旋律》,但由于沙皇书报检察机关的阻挠,《生活》杂志只刊出了短片的结尾部分《海燕》。1960年,布尔什维克党派高尔基出国,宣传俄国革命并筹集资金。同年高尔基在美国完成了剧本《敌人》和著名长篇小说《母亲》。《敌人》描写工人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在布尔什维克党的影响下,工人中已形成了一个有统一斗争目标的战斗集体。工人斗争已不是自发的运动,而是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进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高尔基写过不少政论,揭露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和大国沙文主义。在这个时期他还完成了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