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成了隐者的代称。7.东篱:源自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8.三径:源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9.阳关:源自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后来就把送别时唱的歌曲称作“渭城曲”“阳关”。10.杜鹃:俗称布谷,又叫子规、杜宇、望帝。后来多用“杜鹃”来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11.鹧鸪;鹧鸪的鸣叫声似说“行不得也哥哥”后多用来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12.黍离:源自《诗经黍离》,东周大夫经过故都,看到昔日宫殿长满禾黍,由此悲叹宫室宗庙的毁坏。后用“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13.桑榆:源自《淮南子》。后比喻垂老之年。14.杜康:古代杜康也叫少康发明制作了高粱酒。后用“杜康”作为酒的代称。15.鸡黍:源自《论语》。后用“鸡黍”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分析】
表现手法
文章的表达方式不外乎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等五种,而诗歌常用的是记叙、抒情和议论。记叙大致相当于“赋”,多铺陈直言。抒情的主要手法是情景交融,一般来说,情感的表达总是需要借助形象的,直抒胸臆的诗句并不多见。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关于描写,我们应当注意一些相对的关系,如:动与静(如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虚与实(如虚实相生、以虚写实、以实写虚)、点与面(如以点代面)、抑与扬(如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工笔与白描,正面与侧面、观察角度的远近、高低、内外等、色彩搭配的冷与暖、明与暗,各种感觉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的综合运用等。【答题指导】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考试资源网
f上教考资源网
运用的,解答试题时要多角度思考,尽量使答案完善。【归类总结】情景交融
助您教考无忧
下面的分类是为了讲述的方便,实际上,诗歌的表现手法往往是丰富多样,几种手法综合
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景中寓情,情景交融,融情入景)。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07年全国卷Ⅰ)望江南超然台①作苏轼寒食后,酒
②
春未老,风细柳斜针。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