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氛围的影响,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一方面借鉴了古希腊哲学的传统,另一方面也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中心灵与精神的成分,试图实现抽象层面的“自我意识”与“自然”的结合。
第一,“自我意识”占优势的“自然”。马克思的“自然”概念缘起于古希腊哲学,其中包含最初的物质内涵。马克思并没有直接认同古希腊的自然观,因为在马克思看来它是独断且形而上学的,是在物质存在的原始意义上被直接给予的。与之相对应,马克思的自然观则是在物质存在基础上自我意识的显现。
从原子运动的视角出发,马克思认为伊壁鸠鲁将原子视为抽象且个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原理”,同时物质运动的规定性实际上来源于自我意识的规定性,意即物质的第一动因是自我意识的能动运动。因此,在扬弃了自我意识规定性的基础上,具体物质的物质规定性被确立起来。因此,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实际上把物质看作“反思之后”的存在状态,尤其是在论述天体运动的相关内容中,物质被认为是具体且完成了自身丰富的规定性的存在状态,而这正是一种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第二,被自我意识中介的“自然”。从物质出发,自然与自我意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辩证关系。施密特认为,马克思的自然观中被自我意识中介的自然与形而上学意义上的自然是同时存在的。一方面,形而上学意义上的自然指的是被视为“存在”而被直接给予的,这种意义上的自然显然未经逻辑反思,是思想判定意义上的物质属性,而非现实世界中的真实物质属性。另一方面,被自我意识中介的自然经过反思这一重要环节,使得物质的不同规定性得以确定,在这里“反思”实际上将抽象的物质转化为了具体的物质。
三、总结
从总体上看,马克思《博士论文》中自然与自我意识有着中介性的内在联系。自然所内含的自我意识特性使得其具有了优先性这实际上为人的能动性层面做了规定“定在中的自由”以其直接现实性使得人类活动更具有实践的意义人在自我意识与自然的张力中让自身积极的能动性充分发挥,将“哲学转化为意志来改变外部世界”,并最终上升到自由的维度。
参考文献:
1唐正东马克思恩格斯哲学原著选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孙熙国是地道的唯心主义哲学还是唯物史观的秘密诞生地马克思《博士论文》与唯物史观的创立J学术月刊2013(05)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4侯小丰伊壁鸠鲁哲学的现实指向与马克思自由观的奠基重读马克思博士论文J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