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计算机,开始于1946年,结构上以中央处理机为中心,使用机器语言,存储量小,主要用于数值计算。第二代是晶体管计算机,开始于1958年,结构上以存储器为中心,使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应用领域扩大到数据处理和工业控制等方面。第三代是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开始于1964年,这一代计算机仍然以存储器为中心,机种多样化、系列化,外部设备不断增加、功能不断扩大,软件的功能进一步完善,除了用于数值计算和数据处理外,已经可以处理图像、文字
f等资料。第四代是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开始于1971年,应用范围非
常广泛,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众多方面。因为有了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可以集成在一块或几块芯片上,从而出现了微型计算机。
我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虽然我国计算机事业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1956年我国开始规划电子计算机研制工作;1957年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研究所和北京有线电厂着手进行;1958年8月1日成功地研制出了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即DJS1型计算机。这台计算机共计用了4200个电子管、4000个晶体二极管,运算速度为1万次每秒。此后,在我国计算机科学工作者的努力下,计算机事业发展迅速,1964年运算速度为5万次每秒的晶体管计算机正式投入运行;1973年以集成电路为主要元器件的150型和665型计算机相继研制成功;1983年2月,运算速度为1亿次每秒的银河I巨型计算机由中国国防科学大学在长沙研制成功;1992年11月,运算速度为10亿次每秒的银河II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1997年11月,运算速度为100亿次每秒的银河III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计算机技术已经快入了国际先进行列。(三)未来的电脑未来的电脑将向多功能、微型化、网络化方向发展甚至可以穿在身上、戴在手腕上,还可以随时与外界联络、通信……电脑将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讨论:你想像中的未来电脑是什么样的?(四)课外要求:通过网络或去图书馆查阅有关计算机发展史方面的资料四、课后反思:
f第3课计算机病毒的防治
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计算机病毒以及计算机病毒的危害、传播方式、防治措施。2、学会利用杀毒软件或在线杀毒的方式查杀计算机病毒。3、在深刻了解计算机病毒危害的基础上,形成病毒防护意识,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版权意识。重难点:重点:计算机病毒的传播方式及防治方法。难点:杀毒或防病毒的相关措施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堂引入。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