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有感最近我读了钱穆先生写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这本书分别就中国汉、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百官、考试、监察、财经、赋税、兵役等种种政治制度作了一些叙事与比照。这本书既概括了中国历史与政治的精要大义,又点明了近现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种种误解。读完钱穆先生写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之后,我仿佛重游了2000多年的中国历史,使我对中国历史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也对我产生很大触动,让我感觉到制度力量的可怕,但可怕之中也充满了可敬,因此我也喜欢上了历史书籍。以前的时候我总以为中国历史就是皇帝集权的历史,皇帝拥有无限的权力,但自从看了这本书之后,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每个朝代都很注意政府和皇家的分权,宰相拥有很大的权力,对皇帝有很强的制约作用,所以说历史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想像的那样。以前的时候,每当我看完一本历史书或与历史有关的电视剧、电影,我总是喜欢对朝代的制度经行评价,但每次都是根据当时百姓的生活情况来经行评价,往往都是片面的、带有主观情绪的。从钱穆先生写的这本书中,我学到了看待一个制度,不能孤立的看,也不能从我们现代人的观点出发去随意评价一本历史书,我们应当多注意一点当时情况下生活的人是怎样评价的,对这种制度是赞成还是反对。其实一套制度,创立之初,必有它的来龙去脉,必有因由,不可能凭空而起,所以很可能当时是适当的,但随着朝代的延续,这种制度对当时的人也许就不再那么适当了,如果人们还是僵化的守着不变动,那么这种制度必定给人们带来灾难,流弊也就不可避免。我感觉钱穆先生的一个很中心的思想就是,一切制度都应该迁就现实,而不是离开现实而迁就一个制度。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人们围绕自己生活的现实建立了种种制度,汉唐的皇权和相权的分立,明代废相权,清代学之。种种都是现实的产物,虽说制度一次比一次退步,但都是迁就现实的。书中还有一观点让我印象深刻:应改制度适应现实,而不应改现实而适应制度。不得因从西方引进一些“先进”的制度,就推翻历史丢掉传统。这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理论很相似。近现代的中国的确有点过于激进,想丢掉过去的一切,其实传统力量之大,不是说丢就可以丢的。况且中国历史在世界历史上是个案和特例,不能盲目模仿西方,因为历史背景相差太大。我觉得评政治得失也就是从这两方面来考察,一个制度,一个人事。制度性的东西才是发生持久影响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