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课堂中的交往教学
作者:周竞来源:《小学科学教师版》2016年第08期
学校里任何教育活动都是特殊的社会现象。教学过程中进行的任何活动都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要想课堂上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就需要与学生平等地交往、及时地交往、全方位地交往。学生与学生间也应如此。如果在师生间搭建顺畅和谐的交往平台,开启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对话、畅通交流,教学就能收获较好的效果,学生就能学到全方位的知识。因此交往能否顺畅、和谐,就与交往方法有很大的关系。由此,我想到了在音乐课堂上,是否能有效利用交往这一元素,改变“师教,生学;师唱,生和;师讲,生听”这种学生被动的课堂局面呢?最终我选择了三年级音乐下册“八只小鹅”这节音乐课进行实验,以下是我对这节音乐课的思考以及理论设计。一、音乐语言方面音乐特级教师刘德昌老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堂音乐课如果过了十分钟也不出现音乐,这堂音乐课不能算是一堂成功的音乐课。”所以音乐教学要以音乐语言为主,用音乐代替不必要的言语,要让学生沉浸在音乐中,要用音乐贯穿整个课堂。因此本节课,我尽量让自己的口头语言精炼,用律动、声势动作让学生们动起来,让学生从音乐动作中获得并掌握这节课的音乐知识。比如,导入部分我减少了“师讲、生听”的环节,直接让学生在音乐中跟随我身后学小鹅走路,通过这样在音乐中有节奏的走路,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了本节音乐课的主题。同时,学生在这一体验性的活动中,激发出了对课堂的兴趣,寻找到了兴奋点,达到了集中注意力的教学效果,为我接下来的教学过程开了个很好的头。本课有三个重点的节奏型:1××××××××2××××3××。在学习这三个节奏型上,我没有像以往那样让学生听我打出节奏进行模仿,而是请同学们听一段音乐,看一看老师是用怎样的方式表现的。首先我用脚步声走出三种不同的旋律,让学生观察并用心感受,区分三个节奏型的不同。这时候,学生对需要掌握的知识有了初步了解。接下来我请他们将这三种节奏型带人优美的旋律中,一起律动起来,学生通过老师的音乐语言,通过跟老师的动作交往,轻松的掌握了节奏知识并对这三种节奏型印象深刻。这种“听声模仿代入”的教学环节既生动,又富有趣味性。学生在最初的“听声”环节就被调动起了好奇心,“模仿”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得到了充分的释放,此时的音乐课才是学生与课堂的和谐交流。二、在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