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二)关于“楚辞”1、关于“楚辞”名称的由来(1)指楚地的歌辞。(2)由屈原创建的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3)“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宋黄伯思《东观余论校订楚辞序》)。(4)来源:楚地的原始神话和巫祝的宗教活动,楚地的乐曲和民歌(《越人歌》)。(5)“信鬼好巫”是荆楚文化中突出的特征。2、“楚辞”在诗歌体制方面的创新(1)突破了四言的定格,六言、七言句式参差错落,自由灵活而富于变化;(2)诗的结构篇幅扩大了;(3)多用语气词“兮”字(起着表情作用,又有着调整节奏的功能,还代替某些虚词起语法作用);(4)语言词汇地方色彩较浓。(5)《离骚》为其代表作。3、“楚辞”的地位《离骚》与《诗经》的“国风”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三、课文讲评与赏析(一)学生根据注释自读疏通文意,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诗歌涉及到的主要人物形象有几个?抒情主人公是谁?(2)诗歌为我们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3)这个故事的感情基调是什么?(4)诗歌是如何表现这个幽怨、哀婉的苦恋故事的?(二)展示交流1.【提示】湘君和湘夫人,这首诗题目虽然是《湘夫人》,但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却是湘君。2.【提示】讲的是湘君和湘夫人的神恋故事,是由一次约会在时间上的误差
2
f而引出的悲剧。3.师问:这个故事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提示】幽怨哀婉4.师问:诗歌是如何表现这个幽怨、哀婉的苦恋故事的?(1)(2)(3)
【提示】(1)融情入景,以景染情。这是典型的情景交融的诗作,现在我们朗读第一段,看看诗人是怎样“融情入景,以景染情”的?
【提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成功地渲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境,被后人称为“千古言秋之祖”。
【提示】(2)因情造景,象征寓意。第一段中“鸟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是什么意思?在表现情景关系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鸟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比兴手法,写的是男主人公因思念女主人公久久不见其人而对眼前的景象产生了一种错乱的现象,水神看到的是一幅奇怪的场景:鸟儿聚集在水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