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和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为此,我们必须重视并竭力培养青少年查询、评估、传输、有效利用和创造具有各种表征形式信息的能力,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的物化形态如教材、网络等,加深
f和拓展青少年对信息本质的认识,内化和提升其信息素养。其二,信息技术引发学习的革命。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接受的信息不再是单一隔离的语意、书面符号交流,而是集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信息形态于一体的超文本系统,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与拓展、创新。同时信息技术使终身学习和学习化社会成为可能。由此可见,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手段的合理运用将彻底变革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育领域中的任何改革,包括基础教育课程与教育改革在内都不可能置它于不顾。其三,教育信息化是中国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经之路。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信息时代,是学习化社会,中国教育惟有积极推进教育的信息化进程,才能改进和加强国际合作,缩短与发达国家的距离,服务于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综上所述,基础教育改革必须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渗透,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施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基本策略是实
三、我国教育信息化现状及发展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知识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我国的教育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主要来自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因人口增长而引起的教育要求、国际竞争和各种社会问题等方面。传统的教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教育的根本出路就在改革,而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教育信息化。1、我国教育信息化政策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开展实际上早在1982年就开始在北京几所大学的附属中学进行试点工作。但由于各方面原因的制约,发展不够均衡。面对世界信息技术教育的迅速发展,为了尽快缩短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与世界发达国家距离,1999年末,教育部宣布我国中小学从2000年9月份开始逐步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公布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指导纲要”,并在2000年10月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决定从2001年起用510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在此会议上,教育部提出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两个主要目标:一是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它课程的整合。2001年前,全国普通高级中学和大中城市的初级中学要开设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