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表演中的意境摘要在进行音乐表演时,对意境的联想是非常重要的。意境就像是音乐的灵魂,意境越深,创作出的音乐就越形象、贴切。无论是轻音乐、摇滚乐、民乐或其它音乐体裁,意境都是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如果一个音乐没有意境,必定是枯燥乏味、难以流传的。在音乐表演中,古今中外的音乐创作者都很重视意境的作用,有不少经典的例子可以证明。我相信,将有越来越多的音乐表演者关注它、重视它。关键词意境想象音乐体裁虚实情景提到意境,有很多种说法。古人认为它是儒道合流的产物,认为它源自禅宗。总之,意境学说是我国传统美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表演是一个过程,而意境就存在于这一过程之中。音乐家头脑中的形象思维的境界是意境、音乐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精神境界是意境、欣赏者头脑反映出来的精神境界也是意境。音乐作品中的意境不等同于表演者或欣赏者头脑中的意境,主客体之间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此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整个音乐表演的过程中,存在着三个环节,两个中介:第一个环节是“读谱”。演奏者面对乐谱,研读所有的符号,它们都是信息内涵的载体,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成为演奏者的对象,其存在特点为“眼中的符号”。演奏者对音乐符号的认识就是对信息译码的开始;第二个环节是“同化”。人们观察任何对象,都不可
f能是纯客观的,尤其是对于精神产物更是如此,客观意境必然是通过演奏者的主观理解即译码来反映,其存在特点是“心中之音响”,它作为审美对象存在于演奏者的内心听觉之中,这意味着作品中的意境与演奏者的主体所创造出来的意境;第三个环节是“表现”。演奏者心中的音响在这里转化为手中的音乐,其存在的特点是“现实的音响”,这更是创造的结果,即由演奏者心中的意境转化为生动的音乐所揭示的意境。
在这三个环节中,发生了两次飞跃,从作品的意境到演奏者心中之音响是第一次飞跃,再到现实的音响的转化是第二次飞跃,这两次飞跃都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的。但是,“仅仅‘相互作用’空洞无折,需要由中介。”是必需讨论的问题。
生活现实由作品的意境到演奏者心中的意境的飞跃,需要两种工作,可以称之为“野外工作”与“案头工作”。野外工作指的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一再强调的“深入生活”,只有深入生活,才能积累经验;案头工作则指的是分析音乐作品。
音乐是可知的,音乐语言具有“主体间性”,能够进入意识交流过程。但是这个“可知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