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说得似乎很轻松。把民间文化摆到庙堂里在别人退休、可以颐养天年的年龄,冯骥才担任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主席,同时受
高考真题日日练
f天才出于勤奋
聘于天津大学,担任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2012年年初,一个寒冷的冬日,我第一次走进学院,立刻被无处不在的传统文化气息笼罩了。院子里,一座古门楼,一个石雕,一块长江纤夫石,无言地彰显了学院所追求的历史与人文的内涵。学院博物馆化是冯骥才的追求。学院现有7个博物馆,每一个都不大,却都很精致,剪纸、年画、雕塑、蓝印花布、木活字印刷、民间画工等,包罗了诸多民间文化种类。在这里,冯骥才把民间文化的精华搬进博物馆,正如他所说,把民间文化摆到庙堂里,就是想让大地灿烂的草根文化登堂入室。他说,促使自己到大学工作的最重要原因是,当今社会真正的文化学者匮乏,大学急需造就新人。目前能够在非遗保护一线独当一面的学者,几乎全是60岁以上,急需后备力量。他认为学生最需要的,一是视野,二是责任,三是能力。他也清楚地知道,一个人到了青年时,你不可能改变他,只能影响他。所以他尽量用学院的一切硬件、软件、思想、方法去影响学生,把学生的未来与时代的需要连接起来。四驾马车全是为了一驾车话题回到正在展出的四驾马车冯骥才的绘画、文学、文化遗产保护与教育展上。这是我对自己70年人生的一种梳理。冯骥才思索了一下,70年里能做和所做的事太多太多。我只是拣了我最倾心、最重要的四个方面。直视记者的眼睛,他认真地说:告诉你,这话我没对别人说过,其实四驾马车全是为了一驾车。四驾马车展览中有一幅作品,是冯骥才在开展前一天连夜创作的古村落抢救保护,这是我今后最主要的工作。一个曾在皖南见过的古老的木门撞进脑海。画面上是一座徽派建筑的门。蓝绿色的油漆已斑驳,但形制优美。阳光将树影投在门上,光影中写满了岁月的深远。画上,冯骥才写了一句话:每一扇门都是历史关上的,都等待着我们打开。(选自2012年9月18日《光明日报》,有删改)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冯骥才工作繁忙,能在北京持续待上十余天,体现了他对“四驾马车”展览活动的重视,更确切地说是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高度重视。B.2003年,由冯骥才倡导和领导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正式启动,受此影响,联合国将非遗列入了文化遗产保护内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