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新时期中国住房制度改革进程
作者:邢潇锦来源:《中国房地产业上旬》2020年第01期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住房制度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中国政府在新时期探索了新的社会主义住房制度,住房由国家和国企统包分配到实现住房商品化和社会化的转变。住房制度的改革,作为中国经济社会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本目标是为了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制度经济系统。
【关键词】新时期住房制度改革
1、中国住房制度的发展历程
建国初期,中国的城市住房供应严重不足。1949年中国人均住房面积仅为45平方米,有870万城市居民没有自己的房屋。当时以简陋窄小为主要特征的北方大杂院和潮湿破旧为代表的南方茅草房都严重阻碍了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肮脏狭窄的居住条件亦增加公共传染病扩散的风险。由于新中国初期工业化水平较低,生产力尚未完全解放,短期内难以进行大规模的住房建设,因此直到七十年代城镇居民大部分居住于没有独立卫生间和厨房的筒子楼(福利分房最典型的代表,以一条长走廊串联数目庞大的狭小单间和住户为主要特征)或平房里。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住房改革开始之前,城市居民的住房主要由工作单位或房屋委员会提供。城镇住房制度主要表现为住房投资由国家和国企承包,国家通过实物分配来对住房统一分配,而住房消费和房屋维修则由国家统一承包。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住房的大小和分配时间是根据员工的水平、服务年限、职位和贡献来确定的。例如,1983年国家对省级干部和同等专业人员的住房分配标准达到80至90平方米,几乎是普通工人的两倍。而单位仅向员工收取象征性租金,不足以支付维护和与住房相关的服务。因此,这种福利性住房分配制度使国家承受了沉重的财政负担,并减少了对工业生产的再投资,因此制约了住宅建设的进一步发展。1966年至1978年中国城市住房建设停滞不前,大量危旧房无法得到有效改造。在住房建设、分配和管理由国家统一管理的模式下,住宅供应极度短缺和人均住宅面积的下滑亦日趋严重:1950年的人均住房面积为45平方米,而1978年降至36平方米。
1980年以后,中国政府开始鼓励住房总体上自由交易,走商品化路线。这一时期住房形态由厨房和卫生间公用的筒子楼转向带独立卫生间和厨房的单元房,但福利分房制度仍未被取消。1988年到1998年,国家加快了住房市场化和私有化进程,福利房逐渐被个人消费的商品房取代。1998年起,国有单位实物分房制度的停止和新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