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新课程标准(修改稿)》(2011版)明确指出,数学学习的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课后练习的生活化,可以引导学生把所学数学
f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例如,我在学生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这一课之后,布置学生回家测量自己所住卧室的长和宽,求出卧室的面积,再到市场上考察一下家庭常用瓷砖的长和宽,并计算出一块瓷砖的面积,最后估算一下卧室里铺这样的瓷砖大约需要多少块。如果一块瓷砖118元,那么一共需要多少钱呢?在这些实践作业中,学生既能将已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又要考虑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力,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三、联系生活实际,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修改稿)》(2011版)提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并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具体阐述。从思维教学目标可以看出,问题解决是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需要着重培养和提高的一个重要能力。因为问题解决不仅能使小学生深入地理解数学概念,全面系统地掌握数学知识,而且能通过解决探索性问题、应用性问题、开放性问题等丰富的数学活动,使小学生学会如何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素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这一节课的时候,我给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小明的爸爸和叔叔两人合伙做生意,在县城
f开了一间专门打印、复印的店铺。小明的爸爸投资了60000元,小明的叔叔投资了40000元。由于生意做得不错,第一个月就盈利了6500元。可是在分配盈利的时候,小明的叔叔却要求平均每人分3250元。同学们,你们认为这样的分配合理吗?如果不合理,你能帮助他们想一想按什么方法分配这6500元的盈利吗?学生通过围绕合理与不合理进行讨论,自己发现数学问题,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于是,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小组成员进行数学交流。然后,每个小组选出一名同学向全班汇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展现了小学生数学知识形成的数学化过程,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另一方面,让学生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了学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