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并排出了相当于人类活动产出垃圾40的建筑垃圾。建筑物所占用的上地和空间,建筑材料的生产、加工、运输与建成后维持功能必须的资源,以及建筑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的处理和排放等都对生态环境产生极大影响。目前,我国还是以煤为主要燃料,城市能源结构不合理,天然气等优质能源和太阳能、地热、风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利用率还很低。我国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至3倍,对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能源负担和严重的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同时建设中还存在土地资源利用率低、水污染严重、建筑耗材高等问题。据统计,目前我国每年城乡新建房屋建筑面积近20亿平方米,其中80以上为高耗能建筑。中国要在未来15年保持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以上将面临巨大的资源约束瓶颈和环境恶化压力。因此,我们未来建筑业,既要大力发展,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注重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应用“绿色建筑”新理念,大力推行绿色施工,营造真正的绿色建筑,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2
f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一、绿色建筑理念在国外的发展现状
(一)绿色建筑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
在中西方发展历史中,自然演进历程中便存有对大地的崇敬与关怀,同样皆有永续社会型态的典例。在西方社会有“修道院”与“庄园”,由一幢大屋或城堡,受田地、农舍、牧场和林地所包围,在大部份的情况下能自给自足,构成永续生活单元。另一方面,东方社会则有井田制度,配合轮休耕与牧放制度,满足了生活实质所需,追求“天人合一”之自然生存之道。就中西方永续社会之发展状态来分析,其本质与目标朝向是一致的,那就是找寻出当地之“顺应环境的居住型态”,因为顺应环境,所以才能与环境互动互补,进而创造出对应环境之建筑。而“环境对应”的设计原则,在西方文化较为理性与重视逻辑辩证下,便衍生出“机能Fu
ctio
”的概念至于东方文化对应建筑部分则发展出“风水”之限制以及顺应二十四节气的气候变化作息之生活观。两者皆为几千年经验回归而出的方式,其目的即为建构安全、舒适、健康且永续居住的建筑型态。早在2000多年前,古罗马杰出的建筑师维特鲁威就提出建筑要符合“坚固、适用、愉悦”的原则,被后来的建筑师奉为建筑学上的“六字篇言”。20世纪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PaolaSoleri把生态学Ecology和建筑学Architecture两词合并为“Arology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