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但我们把住宅与非住宅分别观察的话,就会发现在非住宅的建筑中钢结构建筑为549万栋,占到了588,钢结构面积也接近70。特别是在像东京、大阪这样的大城市,人口稠密,土地资源有限,用于商业的非住宅建筑多以高层或超高层为主,为达到更好的抗震效果,降低建筑成本,钢结构是唯一的选择。
在地震频发的日本,钢结构因其优良的抗震性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建筑标准规范随着重大地震的发生不断调整完善,设计方法也随之改进。结构用钢材、连接方法和结构类型都在不断地发展创新。
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后,日本政府提出了“零死亡”计划,抗震性能卓越的钢结构、轻质材料等各种最先进的防震手段被广泛应用,所有老式建筑全部采用不同形状的钢结构框架进行加固。2011年3月11日,日本遭遇人类观测史上最高级别的9级地震,同时还伴有特大海啸的袭击。事实证明,大量的房屋毁坏和人员伤亡是来自更具破坏力的海啸,而非房屋倒塌,这与日本的钢结构建筑占有率较高和日本重视建筑防灾、抗灾、对生命呵护的安全设计有直接关系。
二、日本推进钢结构建筑产业化的历程日本钢结构建筑的历史有100年左右。日本第一座应用钢结构的建筑是1894年建于东京的集英出版社厂房。设计和建造钢结构建筑的基本技术在1910年前后开始成型。1926年,热轧钢制品标准出台:1932
313
f年《城区建筑法实施细则》被修订,正式批准焊接结构在建筑中的应用。同年,结合使用了铆接和焊接的住友大厦在东京丸之内区建成。
1941年,日本建筑学会颁布设计规范《钢结构计算标准》,总体设计理论也更加系统化。然而,此时的日本正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之中,建筑行业近乎停滞。1945年战争结束后,当时的日本百废待兴,经济萧条,为尽快实现经济复苏,按照抗震、快省的要求展开战后重建工作,推行建筑的工业化生产和建设。1950年,日本颁布了《建筑基准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建筑的抗震设计标准和材料检验、工程验收标准等,为建筑产业化的实施提供法律保障。
按照日本对建筑结构的统计口径:建筑分为木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RC、钢管混凝土结构SRC和钢结构S等,对建筑的结构形式的选择,政府在《建设基准法》中,只对抗震标准和建筑材料上提出强制性的要求,具体选择什么结构由开发商自行决定。但无论选择那种结构类型的建筑,都必须经过设计标准审查,使用经过专业机构认证的建筑材料,由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施工队伍进行施工。钢结构的建筑在1965年后快速增加,1987年钢结构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