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
林泉小学韩勇
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本能。不同的学习习惯对于思维能力与数学能力的提高起着不同的作用。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阶段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应该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1、培养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的习惯。当前,有些学生没有注意养成预习的习惯,新课上完后,学生才知道学习了什么,这样无准备的学习,是不可能取得最佳效果的。预习好比火力侦察,能使学生了解本节课要学习什么内容,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了解重点、难点在哪里,带着疑问上课,从而可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实践表明,课堂上学生学会了的知识,课后还会忘记,有时很快就忘记,这是大脑遗忘规律的表现,也是小学生正常的生理特点。因此,只有及时复习,才能降低遗忘率,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把平日所学的零散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弥补学生知识的缺陷。我认为利用晚上完成当天的作业后预习第二天的学习内容,或者利用早读课预习当天的学习内容;下课时与同桌讨论书中例题,或者放学后复习当天所学的新课,及时完成作业,把不会的、不理解的内容做上记号,以便向老师、家长或同学请教。2、培养多动脑,勤动手的习惯。小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发展尚在起步阶段,掌握概念的过程一般以认识具体实物为起点,先形成表象,然后抽象概括得到概念。针对学生这一思维的特点,在学习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遇事问个为什么,更要把得到的
f结论记录下来动手演练,进行验证,在实践中体验获取知识的规律和乐趣,这样长持以久,“勤思勤动”的习惯就会在“乐趣”中逐步形成。我认为家长可结合生活实际创造条件让孩子观察、思考,如:在商场购物时可让孩子算算价钱;在家里可问一问:一间房子有多大面积?如果要贴瓷砖需买多少块?一瓶酱油有多少毫升?一只水桶可装几千克水?父母的身高是多少?家里的电费、水费是怎样算出来的?……可先让孩子说一说、猜一猜,然后配合小孩量一量、称一称、算一算,这样通过实践得出的结论会使学生掌握得更加牢固。3、培养大胆发言,敢于质疑问难,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的习惯。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疑难是正常现象,有的学生善于质疑问难,能请教老师或他人,有的学生则遇到疑难不吱声,怕别人笑话,这是不良习惯。解决疑难的过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