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理论进行了研究,Weaver、A
driotis等学者将社会表征理论与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研究相结合,得
到了新的研究成果。在居民旅游影响感知方面,国外学者一直注重理论的研究与应用,先后出现了如
补偿理论、冲突理论、归因理论、依赖理论等多种理论。在居民态度研究方面,应用最为广泛的当属
社会交换理论和社会表象理论。
4、居民感知的态度类型研究
自20世纪80年代末,许多国外学者根据实地调查的结果,对居民态度进行了聚类分析。通过分
析将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归结为以下几种不同的类型:热爱者、憎恨者、谨慎的支持者、中
立者、理性爱好者。不同学者对各种态度的命名不尽相同。
总之,国外比较注重理论的研究与实际的应用,其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影响与居民感知、居民感
知的影响因素、居民感知理论解释以及居民感知的态度类型研究等几个方面。国外有关居民对旅游发
展的感知与态度研究理论和技术路线比较成熟,我国学者在开展研究时都有不同程度的借鉴和参考,
并结合具体的旅游目的地进行实证研究。
(二)国内研究现状
1、居民感知与态度研究
与国外研究相比,我国对居民感知的研究开始较晚,而且研究较为分散,没有形成一定的系统。
早期有关居民感知的代表性研究是1996年陆林对皖南旅游区居民对发展旅游的态度调查,重点分析了
旅游在经济状况、婚姻家庭、文化及社会社交等方面的影响,得出当地居民对旅游基本持有积极态度,
并且文化程度、职业、职业与旅游的密切程度三个因素影响着居民感知;戴凡等(1993)、李有根等(1997)
从居民感知的角度研究了旅游对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影响;王宪礼(1999)以长白山保护区的安图县为
例,分析长白山生物圈保护区旅游的社会影响,说明居民对发展旅游的态度处于“陶醉态度”。此后,
学者对主题性旅游地的居民感知展开研究,如宜国富(2003)对海口市、三亚市的海滨旅游地进行了
1
f研究,认为居民对旅游正面影响感知较强,对旅游业的发展持较为理智的支持态度,并且推断出不同
的人口学特征导致居民感知差异;章锦河(2003)以旅游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影响为侧重点对安徽
黔县的古村落进行分析,得出居民对旅游的感知处于“支持”阶段,不同居民在旅游不同影响上的感
知有一定差异,这些差异性受到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与旅游业关系的密切程度的影响。这两项结
论使居民感知研究得到了更深层次的发展。
2、居民感知群体细分
学者们加大了对居民旅游感知的调查研究,在调查的基础上,根据感知差异对居民态度进行了分
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