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会议营销”该如何创新?保健品“会议营销”该如何创新?
会议营销要做“真服务”而不是“假服务”,其中的“真服务”就是通过真诚的、非功利性的服务使消费者从内心感到“得大于失”,从而自觉形成消费主动;而“假服务”则是过度的、掠夺性的服务,最终只会让消费者的信任度完全丧失。引言题记前言:今年6月初的一天,我有幸在济南参加了一次有关“保健品营销创新”的小型论坛,席间偶然结识了山东科尔生物科技的老总王胜田先生,交流中得知他曾先后在三株和珍奥等知名保健品企业做过关键营销岗位,也算的上是保健品里“泡”出来的高手了。不过我在最初的时候一直感觉这位仁兄不像是在保健品圈里面混的人,因为他面相和善、言谈诚恳且略带腼腆,根本没有我们平素所想象的口若悬河、眉飞色舞和高谈阔论(这样才更符合保健品行业营销的本源特征啊),直到我听到了他的发言,才感觉到真的非常诚恳实在,果然是面如其人,于是我便赶紧认真做了笔记。本着我自身多年一贯的市场细节观察分析习惯,基于长期对终端营销市场的研究专长,在参与了这次论坛之后,一条有关保健品会议营销的思考和创新的脉络在我的脑海中逐渐明晰出来,下面我就着重根据我对王先生的发言记录,并充分结合我自己对保健品终端会议营销的理解,整理出保健品会议营销的创新思路,并与广大读者共飨。过度服务的悲哀:中国保健品行业对整个社会的最大贡献莫过于集体高度自觉地免费教育了广大人民的健康常识并唤起了广大人民的保健意识,而对整个营销界最大的贡献则莫过于对消费者消费心理的深度研究。无论是三株时代的深度分销还是史玉柱时代的软文恐吓,无论是脑白金的“礼品路线”还是珍奥核酸的“科技路线”,甚至演化到了现在的“数据库营销”和“会议营销”等等,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壮举是一浪高过一浪:你搞专家义诊,我搞联谊晚会,你请大家旅游,我请大家吃饭,从最初的“联防战术”,演变成今天的“人盯人战术”,最后演变成“一帮一,一对红”,直至最后很多“患者”都一提到专家义诊或是联谊会便会不自觉地产生“条件反射式的抵触”,俗话说“无利不起早”,殷勤的背后必然意味着阴谋,因为他们上这方面的当太多了,正所谓“成也服务,败也服务”。非但如此,很多“久经沙场”的老患者也在不断与厂商的周旋之中变得越来越精,甚至能够像观看某些国产影视作品一样可以“看了开头便能猜到这结局”:当你领着大家旅游的时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