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土家族村寨民居建筑初探
文满益德谢亚平鄂西民族村寨民居建筑类型及保存现状据文物部门的初步调查,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共存有各类文物古建筑遗迹200余处,可分为寺庙类、宗祠类、书院类、教堂类、古塔类、关寨类、民居类等14大类。其中民居类建筑又可分为很多种,按规模和特点可分为四合院式天井屋(包括抬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和半悬空的干栏式建筑(即吊脚楼)。按建筑材料和新、旧石器时代发展则可分为洞穴居、石片居、木板居以及混合居等等。而在今天湖北恩施土家苗族自治州利川市的鱼木寨、宣恩县的彭家寨、恩施市的滚龙坝等土家族村寨里,都还较完整地保存着这样一些极具民族特色的民居建筑类型。1古刹鱼木寨。位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谋道乡大兴管理区的鱼木寨,南距大兴场集镇35公里,东南距利川市城60公里,西北距重庆市万州港50公里,寨顶海拔1300余米。318国道绕经寨麓。明洪武二年至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3691735年)一直为土司军事要塞,是土家族人世代集居地。现寨内有9个村民小组,居住着159户,610人,是一个与外界隔绝的少数民族自然村落。该寨悬崖三迭,关卡雄峙,形如鼓鼗,唯一石板古道从“鼓柄”进入寨内,小道仅宽1米,地势十分险要。鱼木寨因寨内民居建筑保存相对完好、文物丰富,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田园彭家寨。坐落在武陵山余脉北麓的彭家寨,位于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沙道沟镇西南部。全寨45户250余人,均系土家族。寨内现有26栋民居建筑房屋。主要类型为土家吊脚楼。吊脚楼旧称“高栏”、“葛栏”,亦称“阁栏”、“麻栏”,被认为是由巢居(依树积木的简居)发展而来的,由“穴居的空间概念与巢居的构造方式相结合”的中国“干栏”式建筑。是鄂西少数民族根据鄂西山多田少、坡多坝少、气侯多雨潮湿的自然环境,在山地与坡地之间依山就势、分台而筑的居室。它以吊脚之高低来适应地形之变化并将楼房与平房结为一体。若按立体,有建上下两层的,“人栖其上,牛羊犬豚畜其下”;或“楼下的为两部,一部为舂碾室,农具杂物亦储其间,一部为牲畜室,一家所饲鸡豚牛羊,悉处其内”。或建上中下三层,上层储藏、中层为生活起居(其中吊脚部分做姑娘的闺房或儿媳妇的卧房)、下层则为牲畜杂物层,这种结构充分体现了山地农耕所需的生活空间,是鄂西少数民族在坡陡地狭的严峻自然条件下所选择的最佳民居建筑形式。寨前有开阔的农田,悠悠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