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完善网络舆论监督的理性探讨当前,数千万台上网电脑与亿万网民创造了一个庞大的自由的舆论市场。他们在这个市场里浏览资讯、获取信息,评论小到家庭琐事大到国家政策的是是非非,甚至以舆论影响政府决策。网络传播的兴起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冲击,也促使人们开始重新思考,网络媒介将给舆论监督赋予新的内容和形式,如何运用和完善网络舆论监督则是一种新的挑战。所谓网络舆论监督,是传统监督方式在网络信息化条件下的拓展,它是指以互联网为平台,通过网络技术如电子数据库、电子课件等和各种网络形式如网页、电子邮箱、电子留言板、虚拟社区等,对掌握一定社会公共权力者行使权力的行为进行监督的过程,以达到权为民所用的目的。网络舆论监督作为一种特殊的、崭新的监督形式,与传统的舆论监督相比,具有与传统舆论监督相同的一些特征如意识性、历史性、评价性、公开性等,但在舆论传播的时间、方法和方式上更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如及时便捷、透明开放、自由互动等。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同样,网络舆论监督也是一把双刃剑。虽然与传统舆论监督相比,网络舆论监督有着许多优势,但是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法律缺失、政府管理引导不力、信息失真等。对网络舆论监督,应该有个全面正确的认识,不断地进行规范和正确引导,建立起有利于网络舆论监督的制度与途径,使“互联网”成为实现政治民主、建设政治文明及构建和谐社会的最佳手段。因此,我们要找出相应的对策来完善这种新生的舆论监督形式。俗话说,“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法”法律的支持是基础;,“网”网络的建设是保障;而“人”的培养是关键。这样才能形成一个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的统一的网络舆论监督系统和机制。“法”:加强政府的管理、教育、监督及相关的法律支持由于互联网发展迅速,对网络媒体的法制规范与制衡也只有短短几年的时间。法律是社会关系的调节器,为促进网络媒体的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大力加强网络媒体的法律法规建设和内容监管显得非常迫切。首先,网络媒体主办者必须清醒地意识到,网络媒体的公信力必须建立在自身规范的新闻操作、成熟的新闻编辑手段和正确舆论导向意识的基础之上。网络媒体的互动性造成网络媒体本身不能承担全部内容的监督审查职能,这样的缺位会造成内容管理方面的漏洞。因此,政府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网络媒体内容的监管,如利用技术手段过滤、实行定时开放、版主全职管理模式等方式来加强内容方面的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