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标准(试用稿)
一、导言
1、课程定位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全体学生必须学习的文化基础课程,也是一门重要的技能基础课程。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要根据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以及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要求,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为本的思想。它的主要任务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掌握必备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培养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对信息社会的适应性、责任感和使命感,以适应专业学习、劳动就业和继续发展的需要。2、课程理念
(1)以“任务驱动”,突破系统学习应用软件的理论和操作的框架,应用多项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构建以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为主线的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
(2)采用“分层教学”,改变教学要求过于统一的状况,实施课程目标分层、教学内容分层、教学评价分层的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基础、不同发展方向学生的不同需要。
f(3)提倡“多种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具有一定的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的能力。(4)强调“过程评价”,改变单一的总结性评价的方式,采用学习过程记录、成果展示、作品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3、课程设计(1)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包括信息技术概论、信息获取、信息(文字、数值、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处理、网络初步、信息发布(多媒体报告的制作、网页的制作)等五大模块。(2)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分为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两个层次。(3)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求分为认知、操作、情感三个领域,各作如下描述:
认知领域
认知领域的要求分为知道、理解、掌握三个层次。知道:记住或复现已学过的信息科技基础知识和信息技术的操作方法。理解:对已学过的信息科技基础知识和信息技术的操作方法,能用自己的语言或操作进行表达、判断和直接应用。掌握:能用学过的信息科技基础知识和信息技术的操作方法解决新问题。
操作领域
操作领域的要求分为学会、比较熟练、熟练三个层次。学会:能进行连续的、差错较少的上机操作。
f比较熟练:能进行习惯的、效率较高的、有差错能自我纠正的上机操作。熟练:能进行正确的、迅速的、较少差错的上机操作。
情感领域情感领域的要求包括思想道德行为、态度、习惯、意志等方面,其表现水平分为感受、体验、接受三个层次。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