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227mmolL,Na118~127mmolL)和胃肠道反应,但均未停药,未见其它明显不良反应及肝肾功能损害。
讨论近年来,白血病合并霉菌感染发病率不断提高,这与医学新疗法(干细胞移植、多种免疫抑制剂及新的化疗药物)的应用以及真菌检测技术的进步有关。AL合并DFI中霉菌性肺炎的发生率最高。由于深部
f
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比较困难,同时又缺乏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所以常造成很高的病死率。一般经验性用药为氟康唑和酮康唑,但是从文献和本文的病例来看,白色念珠菌感染逐渐增加,且对以上药物不敏感,故建议如果临床改善不明显时要重视病原学检查并及时改用两性霉素B治疗。
两性霉素B是一种多烯类广谱抗真菌药,主要用于治疗深部真菌感染,但该药在治疗剂量时可能产生急性红细胞溶血、肾小管毒性等比较严重的不良反应,限制了它在临床上的应用。研究表明,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可以显著降低两性霉素B的毒性。两性霉素B脂质体是利用磷脂双分子层膜形成的囊泡包裹药物分子而制成的具有靶向给药功能的新型药物制剂,较普通制剂具有更好的耐受性,一方面它可以较多地分布在肝、脾、肺,而在其它脏器尤其在肾组织内的浓度较低,另一方面,脂质体中的胆固醇成分可降低药物与人体细胞中胆固醇的结合而增强对真菌细胞麦角固醇的结合,对肾脏等的副作用相对较小。
两性霉素两性霉素B脂质体目前在成人已得到广泛使用,而儿童应用的资料较少。我们治疗的6例患儿年龄最小1岁10月,使用时间最长达到4月,除1例因消化道出血死亡外,其他5例均恢复较好。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是胃肠道反应和低钾血症,胃肠道反应均较轻微且出现于使用早期,而低钾血症比较明显但补钾后未影响治疗,停药后逐渐恢复正常。治疗中未见其它明显不良反应。
在抗霉菌治疗的同时是否可以同时化疗还有一定争议。但我们报道的病例均在霉菌感染症状好转后继续抗霉菌治疗同时进行化疗,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两性霉素B角膜炎和眼内炎治疗角膜内注射两性霉素b治疗复发性真菌性角膜炎和眼内炎全层角膜移植术会带来感染的危险。该手术需要局部应用皮质类固醇治疗,这将有利于真菌的生长,从而引起角膜炎。尽管真菌性角膜炎发展为眼
f
内感染的情况并不常见,但是通常角膜炎导致的眼内炎视觉预后并不好。对于医务人员而言,对这种情况下发生的真菌感染进行诊断和治疗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