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语文课堂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方城县广阳一初方城县广阳一初中:张双英广阳一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那么,在语文课教学中,如何“以学生为主体”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看法一、面向全体,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不让一个掉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但现实的情况确实有的教师课堂上翻来覆去总是盯着那几个“尖子生”,特别是执教各种公开课、观摩课、优质课是,语文课堂更是成了有限的几个“尖子生”大显身手的舞台,而其余学生则成为“看客”。这种做法既违背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也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面向全体,尊重每一个学生,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这是落实学生的前提和基础。二、巧设疑问,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就要善于设疑,让学生去思考问题、去解决问题。比如在教《故乡》时,有位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昔日的杨二嫂是怎样的一个人?”如按教参的说法,杨二嫂是一个招徕生意的“活广告”,是被侮辱、被损害的人物。如果教师按这种理解告诉学生,他们只能是一脸茫然。这位教师在提出这个问题后,不是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而是指导学生进行定向阅读。不一会儿就有学
f生回答:从“豆腐西施”这个绰号来看,杨二嫂是个美丽的妇女;整日卖豆腐,可见她又是个勤快能干的人。所以昔日的杨二嫂是个美丽、勤快能干的妇女。这问教师又问道:“‘豆腐西施’是褒义还是贬义?”很多同学回答是褒义,因为鲁迅先生一向对广大人民和生活在下层的人们有着强烈的同情心。学生的理解合情合理,这位教师当场给予充分的肯定。教师敢于引导学生质疑,不仅使学生少了依赖和盲从,多了独立和自信,而且使学生走出思维定势的死胡同,从而摆脱“尽信书本、尽信教师”的思维桎梏。作为语文教师又何乐而不为呢?这样长此以往,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能不断得到提高,学生的主题意识也能不断得到强化。三、创新形式,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在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墨守陈规,一成不变,翻来覆去就是让学生读读课文、说说段意、归纳一下中心思想,刻板单调,缺少新意,难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其实,学生活动的形式应该是不拘一格、灵活多变的,学生可以说、可以读、可以写、可以背、可以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