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北大附中的课程改革
北大附中的课程改革中学校长之家写这篇的时候,突然想起了佐藤学先生在《静悄悄的革命》中所讲过的一句话:改变一所学校的面貌,只要三年的时间就够了。作为一所名校,它的运行有自身的逻辑和传统,而且传统的力量根深蒂固,要想偏离原有的轨道,做出一些新的变化是非常困难的,但在北大附中,我们看到了这股强大的变革力量,看到了他们勇于挑战自我的决心和勇气。虽然这一新的变革才一年多的时间,但它所带来的勃勃生机还是让我们眼睛一亮。07年年底我到北大附中考察学习的时候,学校的校长是非常儒雅、有着很高的学术水准和道德修养的康健先生,学校的校门好像还是过去的老校门。这次再来,康校长已经退休,由王铮校长接任,学校的大门也发生了变化,原来的校门被移到了校园的最后面和大门相对的位置,成了校友们寄托情思的地方。当然,人和物的变化是简单的,学校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的改变才是深刻的、具有颠覆性的。王铮校长原来就是北大附中的副校长,2002年到深圳中学做校长期间,积极推进以“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真正的自主、主动、充分发展的教育模式”,“导师制、单元制、学科组、学长团、选课制、走课制”等为核心的高中课程教学变革在极大的争议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验,并取得了成功。康健校长退休之后,北大附中将王铮校长请了回来,让他担任学校的校长。北大附中的课程改革由此来开了序幕。北大附中校门听张思明副校长介绍学校课程改革育人目标:培养个性鲜明、充满自信、敢于负责,具有思想力、领导力、创新力的杰出公民。他们无论身在何处都能热诚服务社会并在其中表现出对自然的尊重和对他人的关爱。要达到这个目标,完成学生从班级人到学校人的变,就要从学生工作中给他们更大的发展空间,更深的成长体验和更多的成功机会。基于这样的理念,北大附中高一、高二取消了年级组和班主任,建立了单元自治的组织文化,突出学生成长中的社区化、归属感和传承性;通过单元制、导师制和学长制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辅导和培训;学生活动在课程化的基础上突出多样性、选择性和参与性,以达到民主自治和自我教育的目的。在实现学生自我规划和自主责任方面,学校通过《学生手册》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使信息公开、规则透明,以利学生实现目标管理、自我设计,强调自主发展是北大附中教育的特质。学校在进一步深化改革中让学生逐步学会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自主责任。最终达到“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