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贸易政策在我国金融服务贸易中的应用研究
文献综述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竞争的重点正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国际服务贸易日益显示着作为经济增长重要源泉的作用。同时,国际服务贸易结构也正走向高级化,通信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贸易己占到整个服务贸易的大部分。而我国服务贸易优势部门主要集中在海运和旅游等比较传统的领域,金融、保险、计算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还很低。同时,中国的金融服务业也面临着如何逐步开放和如何有效保护的问题,这就衍生出对金融服务贸易决策理论研究的需要。因此,借鉴国外学者先进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紧密结合中国实际,加强对中国金融服务贸易政策选择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金融服务贸易相关文献综述
(一)国外学者关于金融服务贸易的研究现状
国际上自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正式对金融服务贸易进行研究,但所取得的参考文献甚少,迄今为止对哪种贸易理论适用于金融服务贸易也仍然存在很多不同观点。其中主要有:
1、外生比较优势模式世界银行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司SapirAa
dLutzE(1981)在其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外生比较优势模式的实用性,他们认为传统贸易理论作为一种简单思想,完全适用于服务贸易,亚当斯密、李嘉图、赫克歇尔一俄林等的比较优势理论即可解释国际金融服务贸易的动因,不必把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分开。在实证方面,Sapir和Lutz(1981)收集了保险业的有关数据,结果证明了他们的主张。美国学者WalterI(1988)在其论文《金融服务的全球竞争力:市场结构、市场保护和贸易自由化》中通过银行业和证券业数据的分析研究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这种观点的早期代表人物还有BHid
l和ASmith1984。2、内生比较优势模式这一观点认为比较优势可以通过后天专业化学习获得或通过投资创新与经验累积人为创造出来,可由技术创新、资本积累、人力资本投资、合理的制度等决定。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学者MoshiriaF1994利用截面数据分析表明:金融服务与制造业一样,一些基本要素赋予发达国家在国际金融服务供给中的比较优势,这些因素是银行的国际资产的规模,实物与人力资本,信息技术水平用RD的数量表示。3、规模经济模式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经济和社会研究所Ja
terWe
gel(1995)在论文《国际金融服务贸易》中分析141个国家的双边贸易模式,重点检验不同贸易理论的适用性,分析银行金融业比较优势的来源。结果表明:规模经济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