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行于WEB20时代的中文互联网,最先进入公众视野的暴力事件当属“高跟鞋虐猫事件”,主人公虐待猫咪的行为引起了网民的公愤,在网络追缉令的强大攻势下,丢掉了工作,付出了代价。当时的人们还为网络时代的舆论力量之强大,欣喜不已。继而,网上追缉令越来越频繁,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私密,甚至涉及到私人情感(比如“铜须门”事件),事件的真实客观性得不到保障造成了一系列冤假错案(比如“史上最毒后妈”事件),网络声讨从正义的道德审判转变成对公民人权的践踏。在思考这些事件时,我们不禁要问“网络暴力”现象究竟是如何形成,下文我将从传播心理学的视角对此问题进行解读。德国心理学家库尔德勒温提出的“场理论”为我们探究网民行为提供了崭新的思路。根据场论行为必须用个体的心理场来解释勒温在场理论中提出了重要的概念“生活空间”lifespace生活空间指人的行为,也就是人和环境的交互作用,即行为随着人和环境这两个因素的变化而变化。这种研究方法比普通的刺激反应模式更能真实地反映受众心理的复杂性、变动性和主观能动性。②因此,本文试图运用勒温的场理论,对“网络暴力”成因从网民、网络环境两方面作尝试性的分析。一、网民参与“网络暴力”的网民,可以分为发起者、响应者两类,发起者发布消息有的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利用网络舆论强势去解决现实中无法解决的问题;有的则是出于道德、正义感,替他人声诉。因为发起者是个例,所以笔者将着重分析作为响应者的大多数网民的心理特征。1、集体无意识与道德审判“集体无意识”是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所提出的分析心理学用语。它指由遗传保留的无数同类型经验在心理最深层积淀的人类普遍性精神。“集体无意识”之所以能代代相传,正因为有着相应的社会结构作为这种集体无意识的支柱。“集体无意识”作为一种典型的群体心理现象无处不在,并一直在默默而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思想和我们的行为。强调人类的共性,是荣格集体无意识的意愿,他认为人们表现出了大体相似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回到“网络暴力”,首先不论发布者披露的事件真实与否,至少它触动了大众的神经,引起了公愤,否则不会有大规模的人自发参与。大多数网民都秉持一颗善良的心,出于正义感而对当事者进行道德审判。为何网民都对事件有强烈的愤慨呢,这是缘于人类的共性,比如对真善美的颂扬,对乱伦、残忍行为的批判。拿“史上最毒后妈事件”来说,发布者披露了小女孩被后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