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挂牌前期培育操作实务
一、新三板挂牌缺乏前期培育的十种后遗症
一些企业选择由主办券商包办,“鲤鱼跃龙门”快速成为新三板挂牌的准上市公司,这种“吃快餐”,打“擦边球”的模式,当下正成为一种潮流。但我们看到,随着新三板市场越来越规范,分层管控的措施推行在即,不得不评估这些缺乏前期培育和系统梳理的企业将会有哪些可怕的后遗症。(一)、仍然不懂资本运作,成为股市盲人。一大批技术型、营销型、平台型的创业团队不太愿意参加系统的培训和实操性学习,从股改到上报材料到挂牌都是主办券商一手主导,企业除了老板和财务负责人参与外,其他中高层人员只是偶尔参加一下会议,对股转说明书、审计报告和法律意见书知之甚少,基本上是券商辅导团队一手包办。因此,企业真正的财务规范、内部控制、战略规划、商业模式、盈利规划怎么来的仍然是一头雾水。企业挂牌后怎么运作完全靠别人牵着走,股票怎么转让?董事会、监事会怎么运作也是照着“别人的版本”套,没有自己的主意和系统策划安排。(二)、财务仍不规范,“内外两套账”照旧。长期养成的理财习惯和管理定式,是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缺乏前期培育与梳理,企业的财务负责人、董事长对上市公司财务规范要求、执行什么会计标准都还没有搞明白。一券三师只能履行通道义务,而不可能替企业去打理财务上的具体事务。因而导致一些企业挂牌后仍然未能彻底规范,消灭“内外两套账”,甚至关联交易和同业竞争在事实上也照样运作,这是一个不断在滚着雪球的炸弹,一旦引爆后果不堪设想!(三)、没有明晰的战略定位和业务发展规划。业务还是原来的模式、产销业绩到了一个新的“天花板”。挂牌几年后仍然没有成长性,甚至业绩下滑,导致财报数据不理想,企业价值上不去,股票无人问津,成为“僵尸股”最终被动退市。(四)、盲目引入PEVC机构,对赌失败。等钱用的项目“急”,不少企业在没有弄清楚自己真的要什么的前提下,在好友们的撮合下,盲目引入风投,也不懂如何控制风险,更不懂什么叫“对赌协议”。拿钱要紧,没有系统的业绩成长规划和发展方式调整方案,加上团队素质跟不上,拿到钱后也不懂怎么用,导致最终对赌失败,把企业推进了“火坑”。(五)、股权纠纷频发,公司治理滞后埋下“祸根”。股改过程由中介机构包办,没有系统的规划和制度安排,董监高还是原来那个班底、“治理”还是那些老套路,内控和监督没有新的实质上的突破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