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之有”此式系“有何……”的倒装,借助“之”字把宾语提到前面。可以译为“有什么……呢?”例如:《公输》:“宋何罪之有?”11、“无乃……乎”此式表示用委婉的语气对某一情况(事情)加以推测(商榷)。译为“恐怕(只怕)……吧”。例如《崤之战》:“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12、“不亦……乎”此式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译为“不也是……吗”或“岂不是……吗”。如《卖油翁》:“吾射不亦精乎?”13、“得无……乎(耶)”此式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或诘问。译为“恐怕……吧”或“莫非……吧”。如《岳阳楼记》:“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促织》:“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14、“得非……与”“岂非……与”,表反反问,相当于“难道不是……吗”?例如:
f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与?(柳宗元《封建论》)
15、“如(若、奈)……何”此式表示对某事(人、物)怎样对待或处置。译为“把……怎么样”或“对……怎么办”。如《愚公移山》:“如太行王屋何?”《西门豹治邺》:“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15、“何为”此式多用于询问,有时也用于反问。译为“为什么”。如《史记淮阴侯列传》:“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擒?’”16、“何以……为”此式用于反问。可译为“还用……做什么”、“要……干什么”或者“有什么……呢”。例如《汉书霍去病传》:“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有时“以”可以省略,变成“何……为”形式。译为“要……干什么”。如《项羽本记》:“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17、“与其……孰若”此式表示语意的选择。可译为“与其……不如”。如《冯婉贞》:“与其坐而等亡,孰若起而拯之?”18、“之谓也”此式既可用于句末,又可用于句中。用于句末,表示总结性判断。译为“说的就是……啊”。如果用于句中,省去“也”,变为“之谓”,当是另一种译法。译为“这就叫做……”。如《齐桓晋文之事》中的两例:“……夫子之谓也。”和“此之谓失其本心。”其……之谓也:大概说的就是……吧19、“何有于”此式中动词“有”,带上了一个前置宾语“何”,又用介词“于”和它后面的名词、代词所组成的介词结构加以修饰。译为“对于……来说,又有什么呢”。如《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20、“既……且(又、亦)”此式表示二者兼有及语意的递进。译为“既……又……”。如《诗经小雅》:“丧乱既平,既安且宁。”(四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