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国企改革之中国社会各阶级(层)分析梁军原创201402181205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这一经典语句出自毛泽东同志1925年所写的《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的开篇之语。对中国社会各阶级面对革命的态度和立场的准确分析,是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法宝。这样的阶级分析法,不仅在暴力革命中发挥作用,在和平时期,在经济建设实践中,对我们科学分析各阶层利益诉求,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依然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由于中国在上个世纪5060年代,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因此,在宏观政治意义层面,我们一般不再提阶级之分,一切问题都笼统地算作“人民内部矛盾”。即使有提“阶级斗争”,也仅限于党内政治斗争。尽管是你死我活,其对立面也不能算是一个阶级,顶多就是资产阶级的代理人,如“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这个局面在改革开放以后其实就已经被打破了。因为,作为阶级划分的依据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出现了,并随着其资本积聚速
f度的加快,中国的阶级分化已经十分明显,并具有了一切阶级划分所必需的印记。由于两大阶级阵营(即有产与无产)的出现,也使得其他模糊的、原本属于某一个阶级的群体,如买办阶级、中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等等,也不得不产生了为其所处阶级谋取利益的阶级意识,越来越具有了其所属阶级的印记。因此,事实上,中国是存在着阶级之分的。
但是,主流意识形态似乎一直不主张按阶级来划分社会人群。于是,聪明的中国人与深奥的汉字发挥了调和的作用。1997年,著名作家梁晓声推出了时政专著《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用“阶层”替代“阶级”,既回避的敏感的政治术语,又可以使我们对社会结构分析有了通用的术语。时至今日,“阶层”已经成为代替“阶级”敏感字眼的,极具中国特色的政治术语。其实,从梁晓声先生的专著与毛泽东同志的文章的一字之差来说,谁都明白是什么回事儿,不说破而已。这项发明堪比当年以“待业”替代“失业”、“停工”替代“罢工”、“民营”替代“私营”。这既反映了中国人的政治智慧,也暴露了中国文化中油滑、中庸的一面。
在如下的分析中,笔者也暂且以阶层(甚至是“层面”)的概念进行笼统归类,来做不同政治、经济地位和不同立场人群的划分,算是对当下政治生态的一种妥协。但是,对新生私营企业大鳄,对老牌帝国主义国家的跨国公司及其在华代理人,如果我们不承
f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