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进行。代表人物有狄尔泰《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教育与文化》、利特《职业陶冶、专业教育、人的陶冶》。(3)实用主义教育学:基本观点是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代表人物是杜威《民主主义于教育》《经验与教育》、克伯屈《设计教学法》。(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凯洛夫1939年出版的《教育学》首次对共产主义教育目的和任务在教育学书上作了区案件的论述,首次把教育学分成基本原理、教学论、德育论和学校管理四部分。杨贤江的《教育史ABC》是中国第一部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写成的教育史,他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发展概述(一)人的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二)人的发展:(两方面)生理发展机体正常发育和体质增强。心理发展认知发展(感知觉、记忆、想象等)和个性心理发展(情感、意志和性格等)(三)人的身心发展理论:1、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2、智力发展理论:(1)三元智力理论:斯滕伯格,元成分(最重要)、操作成分、知识习得成分。(2)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承认智力是由同样重要的多种能力而不是一两种核心能力构成的。(四)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不平衡性:发展高峰是新生儿期和青春期;抓住关键期。2、顺序性:循序渐进。3、阶段性。4、互补性:重视生命教育。5、个别差异性:注重因材施教。
2
f二、人的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一)遗传: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物质前提,提供发展的可能性。(物质前提)(二)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对人的影响也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必要条件)(三)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起主导作用;具有加速个体发展冯特殊功能;具有即时价值和延时价值;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主导作用)(四)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活动: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因和动力。(决定作用)三、普通中小学教育促进学生发展的特殊任务(一)童年期1、年龄特征:发展速度相对平稳,儿童身体缓慢生长,心理上一般没有十分尖锐的自我冲突。儿童开始掌握书面语言,对外界的认识不再满足“周围”这一范围。情感体验开始复杂化。儿童期是发展儿童意志的最佳时期。2、小学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帮助儿童学会学习并热爱学习,学会在学校中生活并热爱学校、集体,做学校、集体的小主人,旨在为今后形成积极的人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