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阿房宫赋》教案
主备教师:贾克文参备教师:语文一组全体教师教学目标:
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一”“焉”“之”“流”“走”等的含义和用法。2、了解体会作者对秦亡的原因的看法,以及文章的写作目的。3、了解唐代文赋的特点及与骈体文的区别。4、体会本文骈散结合的特点,背诵全文。教学重点:词语用法与作者观点。教学难点:骈散结合的特点。教学方法:赏读法。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理解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知道“赋”的大体特点。赏读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孟子曾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
之有也。”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亦能覆舟。”这些至理名言道出了颠扑不破的真理:国富民强必以民为本。秦王不爱其民而大肆奢侈以致亡国的事实,在后代的著作中多有论及。在唐代,杜牧又在《阿房宫赋》中两次提起,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读这篇赋。
二、解题1、作者。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唐宰相杜佑之孙。文宗太和二年(828)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文人耿介,不屑逢迎。曾为宣州、扬州等府署幕僚。回京后,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等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杜牧年少时即有经邦济世的远大抱负,犹喜论政治、军旅之事,主张固边、削藩,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人称其有“王佐之才”。文学上主张“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强调文章形式要为内容服务。文、赋、诗皆工,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2、背景。阿房宫,秦宫名,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役夫七十余万,工程浩大,至秦灭时仍未完工。因其前殿所在地为阿房,故称“阿房宫”。杜牧此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自称有讽喻敬宗“大起宫室,广声色”之意。3、赋。“赋”是古文中介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形成于汉代,盛行于六朝。多用铺陈夸张手法,极尽渲染之能事,语言讲究对偶,注重声律,辞藻华丽,富有文采,称为骈赋。唐宋时,它已经爪尖散文化,句式参差,长短不齐,多以散代骈,押韵也比较自由,人称“文赋”。三、朗读课文。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标注字音。2、学生集体朗读。四、研习第一段1、朗读并翻译。
1
f第一段: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毕:结束,为秦所灭。一:数词作动词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