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皮肤有无改变,询问有无疼痛。在输入强刺激性药物时要安排护士观察输注全过程。化
f疗过程要严格交接班,交班内容包括化疗药物名称、注射部位、输注时间、药物余量、输注通畅情况等。输注过程局部可做冷敷,以提高患者化疗局部舒适度,减轻化疗药物对局部的组织损害,降低化疗性静脉炎发生率。
给予降低化疗药物局部毒性的护理:对强刺激性药物采取给药前后用生理盐水或5~10葡萄糖溶液冲洗静脉的方法,同时静脉推注化疗药物时,稀释浓度要适当,一般一次量用稀释液不得少于20ml。用多种药物化疗时每种药物间输注5~10葡萄糖或生理盐水不少于10ml,间隔时间不少于15分钟。注入化疗药物后,快速输入适量液体的目的是降低局部药物浓度,减轻对局部血管壁的刺激,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密切观察疗效和局部反应,有发生静脉炎迹象应尽快处理。
输注当天化疗药物量完毕的护理:如为使用留置针应妥善封管并固定好针柄;如为普通一次性使用穿刺针应拔除,拔针时用指腹按压皮肤处和血管进针处两个穿刺点5分钟以上。拔针后24小时内最好不要洗热水澡,局部皮肤勿烫洗,如果局部皮肤有异常反应或疼痛,可指导患者冰敷或遵医嘱涂抹药膏。拔针24小时后,教育患者经常按摩肢体末梢血管,搓揉手背、参与功能锻炼和适当体育运动,以增加局部血液循环促使血管弹性恢复,保护好血管。
讨论静脉炎的发生机制和中医辨证:现代医学认为,静脉炎是由于物理、化学和感染等因素对血管壁的刺激而导致血管壁的炎症表现
f[2]。祖国医学认为,静脉炎是输液过程中穿刺伤及局部脉络面而血运不畅导致血瘀滞阻,“不通则痛”,气血运行不畅,津液输布受阻导致胀痛,瘀血内蕴,蕴化久热,则局部发热,脉络损失,血溢肌肤或血热内蕴则局部发红。其发生机制是气血瘀滞,热毒凝滞于血脉,使局部脉络气血运行不畅。治疗原则应该是解毒散瘀、活血止痛,消肿生肌,清热凉血,生津润燥,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有利于静脉再通。
土豆在治疗化疗性静脉炎中的作用:土豆属茄科植物,含有大量的淀粉、糖类、蛋白质、脂肪、纤维素、葵素、乳酸、柠檬酸及维生素b1、b2、b12、维生素c、微量胡萝卜素,并有钙、磷、铁等无机盐多种营养成份。其中维生素b12是细胞合成核酸过程的重要辅酶,对黏膜上皮和血管内膜上皮细胞具有修复再生功能,同时维生素b12还可以通过局部神经感受器及痛觉中枢阿片受体达到镇痛作用[3]。维生素c可促进结缔组织中细胞间质的合成,保持细胞间质的r